努力描绘乡村振兴的荆门画卷
中共荆门市委书记 王祺扬
荆门是湖北的农业大市,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绘就新时代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荆门画卷。
着力兴产业,提升现代农业竞争力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们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一是做强产业链条。实施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只虾、一枝花“五个一”工程,我及10名市领导包联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立“1+5”工作体系和规划体系,聚力打造五大百亿级全产业链。启动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建设国宝15万吨智能化桥米生产线、荆品油脂20万吨高油酸菜籽油加工生产线、牧原200万头生猪屠宰及加工产业园等投资5亿元以上加工项目7个,新签约精品花卉苗木项目9个,签约额20.71亿元。
二是做大龙头企业。对接全省十大农业产业链,推进产业链招商,全力招大引强。与新希望集团签订框架合作协议,金农谷、傲农集团、中宏三农、牧原肉食品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加强链主企业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8家、81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二位。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达到345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龙头企业9家。
三是做优区域品牌。着力提升品质、育强品牌,推动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品牌。按照“一业一品”思路,整合“京山桥米”等区域公用品牌,与“荆品名门”市级公用品牌联动发展,构建起“荆字号”品牌矩阵。荆品名门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达40家。成立京山桥米产业发展中心,推动组建京山桥米产业联盟,“联营共建、品牌共享”发展格局加快形成。荆品名门、京山桥米、荆门高油酸等“荆字号”名牌登陆央视和武汉商圈,产品进驻京东、天猫以及武商量贩等大型商超。全市“二品一标”认证产品达212个,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占全省10%。
着力强基础,夯实农业发展硬底盘
聚焦补齐短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一是全域建设高标准农田。坚守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五统一”要求,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7.91万亩,新开工37.69万亩,在全省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
二是全程推进生产机械化。以农业机械化助推农业现代化,分作物分区域推进机艺融合,加快薄弱环节“机械换人”,落实购机补贴8900万元,居全省第一;全市农机总动力达51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82.2%,继续领跑全省。
三是全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科技兴农,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56家,国家级和省级工程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24家。实施百名农博士服务百家新型主体活动,推动75家科研机构与全市68家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70多项。引进傅廷栋、方智远、李德发、陈焕春、陈学庚等涉农院士专家建设工作站20个,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提升种业创新水平,建立优质桥米品种提纯复壮基地2600亩、高油酸油菜制种基地5000亩,建成国内首个高端种猪克隆示范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种公猪站、华中地区最大的花卉种苗组培基地。
四是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四个不摘”,强责任、抓督导、促落实,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市210个贫困村、219953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成效得到巩固。对841户2596名监测对象实行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市未发生返贫致贫现象。
着力抓提升,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
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让广大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一是党建引领抓示范。以荆钟、荆京、荆沙乡村振兴示范带为重点,以党员干部“红领章”先锋行活动为载体,因地制宜推广“能人回乡、村企共建”的京山“马岭模式”、“加强党支部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的钟祥“鱼池模式”、“盘活三资、发展集体经济”的钟祥“湖山模式”、“易地搬迁、产业兴村”的沙洋“三峡土家族模式”,累计创建美丽乡村315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7个,充分发挥党建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二是分类指导抓整治。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村组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建改农村户厕36.58万座,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达97.4%;乡镇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全面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客店模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
三是整合投入抓建设。研究制定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及资金整合、融资、项目操作指南等“1+3”文件,每年整合筹集资金30亿元以上,以高质量补好农村“两基”短板为重点,推动美丽乡村提档升级。
四是督办考评抓落实。市级每年度、县级每季度举行一次大拉练、大考核活动,现场打分晒成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市级财政安排专项奖励资金1200万元,对考核前三的县(市、区)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奖励,对先进示范村、先进整治村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励。
着力推改革,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
深化农村改革,破除制度瓶颈,是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一是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率先整建制完成全国试点任务,摸清农村“三资”家底,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1428个,开展政经分离试点,累计分红4159万元。摸清并锁定村级非经营性债务15.48亿元,提前4个月实现105个负债10万元以下村级债务清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有效激发了农村发展功能。2020年全市1407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4.1亿元、村平均171万元,其中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1.89亿元、村平均13万元。有收益的村达82.6%,其中年经营收入10万-100万元的村919个,100万元以上的村35个。
二是持续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以第一名成绩高质量完成省级试点任务,在沙洋县17个村开展国家试点,制定宅基地“三权分置”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
三是持续壮大经营生力军。开展新型主体规范提升、示范创建行动,省级以上示范社106家(国家级34家)、示范场91家。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服务新模式,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470家,服务小农户21.21万户,生产托管面积达1229万亩次。四是持续深化管护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农业水价、农村公路、小型水库等各项改革,建立健全权责明确、主体多元、保障有力的长效管护机制。
着力促转型,推进农业发展可持续
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一是加快推广绿色生产技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行动,扩大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绿色防控试点,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1.3%,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持续加强耕地保护。划清耕地保护红线,采取“长牙齿”硬措施保护耕地。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整治“回头看”、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等行动,清理整治“非粮化”问题耕地23985亩。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8.7亿公斤,居全省第3位,粮食加工产值达到680亿元。
三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覆盖“二品一标”经营主体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100%。沙洋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京山市、东宝区和屈家岭管理区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第三批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
四是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社保政策全面落实。开展“渔政亮剑”系列执法行动,在重点水域实施视频监控“天网工程”,配备巡护员91名,查扣、销毁涉案“三无”渔船111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