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村共建共治共享路径
中共龙游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少华
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新时期加强乡村治理、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去年以来,龙游县在张王村先行先试的基础上,以“枫桥经验”升级版为愿景,将乡镇“四个平台”向村级延伸,创新“村情通+全民网格”模式,探索新时期农村共建共治共享模式。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共建共治共享系统性落实到
基层“村情通+全民网格”模式的主要路径是“党建统领+群众路线+智慧治理”。组织方式上,推进基层组织和基层网格深度融合,党政、群团、企业、居民等深度融入。参与方式上,推进治理工具在村级全面普及、人人共享,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与“法治德治自治”互促共进。服务方式上,将条线信息化平台整合在“村情通”上,把治理资源在网格真正整合到位,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创新“村情通+农村党建”,把党建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红线。二是用活“村情通+民情档案”,村村建成“农民档案”。以村为单位,将民情档案电子化、掌上化,县乡村分级管理、网格员动态更新,打造干部群众“用得来、用得着、喜欢用”的民情数据库。三是强化“村情通+民情联络”,户户联成“朋友圈”。开发应用“应急发布”“村民信箱”“民主协商”等模块,干群在线互动、共商诉求,形成每村一个“朋友圈”效应。四是建好“村情通+民情驿站”,人人享有掌上“服务窗”。整合接入党政、群团、企业等管理服务资源,推行“网点+网格”扁平化代办服务,实现群众“指尖办事”。五是开拓“村情通+民情沟通”,村村都有在线“议事厅”。
二、坚持问题导向,把共建共治共享难题真正破解在基层一线
“村情通”是村(社区)治理平台,生命力在于发挥联系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主要破解四大难题。一是抓牢了新时期农村治理的关键群体,破解了基层组织治理核心作用发挥难。“村情通”着眼于服务基层党建,破解了党员村干部监督弱、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无职党员参与村级治理难等问题,让村级党组织核心作用得到强化。二是抓准了新时期农村治理的主要矛盾,破解了农村群众参与村级治理难。“村情通”通过信息化手段组织群众,破解村庄治理面临的青壮年流动人口参与难、留守人口参与效果不佳等普遍问题,极大地满足了群众对参与治理、提高村级治理绩效的需求。三是抓住了新时期农村治理的重要突破口,缓解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难。“村情通”通过面向群众提供扁平化服务,形成线上线下协办优势,破解了农村特别是山区群众办事跑路远、办事环节多、手续繁琐、证明材料多等突出问题,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四是抓实了新时期农村治理的重要短板,缓解了基层干部“信息化负担”。“村情通”在保障安全前提下,通过“嫁接模式”在网格层面集成条线平台,扮演工具“超市”角色,让各级治理资源扁平化落地,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坚持改革创新,把共建共治共享进行到底
“最多跑一次”是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党委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村情通+全民网格”是基层组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对照习总书记提出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等“四化”标准,聚焦问题,全面提升。一是供给端解决“融不融得进”问题。制度层面,进一步落实乡村责任清单、任务清单,优化网格职责清单等;力量层面,整合骨干力量、监督力量、社会力量,共同认领一批任务、处理一批难题;技术层面,向上与上级信息系统融合、打通,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向下延伸拓展,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服务。二是需求端解决“用得好不好”问题。往群众想的方向努力,围绕美好生活,让群众更方便地参与治理,共商大事要事。往群众缺的地方用劲,探索“姑蔑广场”“精准帮扶”等模块,方便群众就业创业。在群众怕的方面整改,规范“三务公开”“村民信箱”等应用,做到村民有反映、干部有回应、诉求有处理。三是管理端解决“考得准不准”问题。进一步深化村民监督、评价体系建设,管好村两委队伍。进一步加强智慧党建,管好党员队伍。进一步加强“痕迹管理”,精准考核,管好网格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