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料背景】
种子产业是国家的战略性和基础性核心产业。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把民族种业办上去”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上提出的加快解决种子大量依赖国外等关键性问题的要求,深入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进一步提高我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省级科技部门和农业农村厅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创新体系的实施意见》。
二、【解读分析】
执行意见分为五个部分,共十五条。
(一)加强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第一,健全保护制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包括农作物、林草、畜禽和水产。强化种质资源库的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建成种质资源保育鉴定圃10个,育苗场25个,改建畜禽良种库30个,水产原、良种场(区)改造升级80个。第二,加强创新运用。构建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创新利用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挖掘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功能基因,创建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能优良的新种质和新育种材料。为主要动植物品种建立遗传型-表现型数据库。
(二)聚力突破新品种培育。第一,明确育种方向。主产作物方面,重点培育优质专用、绿色高效、抗逆性强、适用于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优质强筋小麦、机收粮饲玉米、优质耐盐稻、高油高蛋白大豆、高油高油高油酸花生、机采棉花、优质专用甘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二,生物育种“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突破;强化生物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生物技术应用,重点研究生产用动植物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相关重要性状的调控机制和遗传机制。结合前沿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手段,建立和完善生产用动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第三,加快信息化建设。加速了光谱成像技术在作物表型数据获取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加强了表型数据新算法的研究,提高了表型数据的识别精度和速度,实现了表型数据的数字化、实时化和智能化。加速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在育种领域的应用。第四,构建创新协同平台。要充分发挥小麦、玉米、花生、马铃薯、海藻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快重组省级相关领域的重点实验室,促进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综合建设分子育种技术、种业大数据信息等共享服务平台和区域创新中心,打造10多个国内领先的育种协同创新平台。第五,创新攻关机制。探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育种创新体系,建立完善的“公司+研发平台+研发团队”协同创新机制,重点围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需求,开展重大品种联合攻关。
(三)做大做强现代种业产业。第一,培育和发展种业企业。发挥各类普惠性政策的激励作用,鼓励引导种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种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商业化育种中心,发展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第二,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支持优势种子企业发展,改善种子基地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种子供应保障能力。要积极探索和完善种粮保险。积极推进良繁和南繁两大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新建省级高标准良繁基地24个,面积达300万亩。第三,加强种业国际合作。我们鼓励种业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种业基地或收购国外科技型种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育种研发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加大海外智力引进力度,扩大新品种、新技术出口,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提高品种鉴定水平。第一,加强品种试验与鉴定推广。健全品种审定、登记和鉴定管理制度,提高优良品种筛选的精准度和效率。强化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尽快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实现1000个品种的年试能力。第二,加强种子品质检验;完善省级、市级、县级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区域性种子质量检测站建设。建成25个省级和区域性农作物种子、种畜禽、林草种苗和水产养殖亲本质量检测站。
(五)加强保障措施。第一,完善政策支持。省级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对种业发展给予了持续稳定的支持,继续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积极争取国家现代种业专项等科技资源向山东倾斜。推动种子科研成果权益改革,维护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通过技术转让、拍卖、入股等方式,鼓励育种单位和队伍加快种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第二,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完善的种业信息监测网络,建立省级备荒救灾种子储备体系,省财政每年对储备的生长期较短的大宗粮食作物和蔬菜种子给予补贴。探讨建立猪、禽等核心种群因自然灾害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的维持与保护制度。第三,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实施“泰山系列人才工程”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技计划,充分发挥种业领军人才的帮带作用,到2025年,培养引进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种业创新人才15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