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民族区域自治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
二、【解读分析】
历史与实践证明,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力。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增进文化认同。习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构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大力挖掘、整理和宣传自古中国各民族交往交往交融的史实,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的研究,树立并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我们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他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建设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只有把他们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才有更光明的前途,他们的共同体意识才能扎根于我们的心灵深处。
加强国家统一的制度保障;增强民族团结的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帮助自治地方解决一些特殊的问题。二是善于用法律维护国家的统一。我们要坚持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统筹力量、平衡利益、调节关系、规范行为,深入拓展各民族交往交融渠道,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开发是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重点,统筹规划,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缩小差距,补齐短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和后续扶持措施,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全面脱贫与农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