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华图教育 2020-11-30 19:28

一、【背景材料】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和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肺炎的严重影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大局和百年来世界的空前变化,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从认识到实践的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为“十四五”期间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进展,从根本上改善2035年的生态环境,基本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解读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政治责任。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归根结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种科学指导。在领导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指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层层压实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事实证明,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优势,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社会力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十二五"期间,我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习近平同志所领导的党中央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福祉,把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选择,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事实证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利民、惠民,坚持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坚持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百姓共享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碧水青山、鱼水情深、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

我们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绿色,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原则。"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持续优化,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人民的绿色低碳意识,呈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生动局面。事实证明,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社会。要坚持系统的思想,统筹管理山水林田湖草。他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有机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全面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十二五"期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生态文明领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把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系统理念,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地表水、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系统和内在规律,从整体、局部、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服务功能。

我们要深化改革,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措施不到位、处罚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地方党委和政府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明显减少,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的局面明显改变,根本原因在于党中央着力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明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使生态文明制度更成熟更定型,更切合实际,更有制度保障,更有法治保障。坚守底线思维,守好生态安全底线。全面发展与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安定团结,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方针。作为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环境安全,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生物安全已经被纳入国家安全的整体体系中。事实证明,要认真吸取教训,增强风险意识,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提高应急处置生态环境事故的能力,防止各种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为应对各种生态环境风险挑战做好准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更多推荐

近三年山东省直机关遴选考题分析VS部分地市遴选考题分析

2024-03-12 17:01

【体制杂谈】体制内这十个部门千万不要去!

2024-01-02 15:12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2021-01-26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