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要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把理想与祖国的未来、生活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扎根于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加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是引导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青少年应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要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把热爱国情、增强国家雄心、服务国家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斗争中。
二、【解读分析】
坚持爱党、爱国、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是世界上最深刻、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美德和立功的源泉。《纲要》指出:“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的命运离不开党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保证和唯一途径。”加强高校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爱党、爱国、社会主义相统一,引导教师讲清楚,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有能力”,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好”,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和生命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从而激发青年学生热爱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热情。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如何将爱国主义带入课堂、教材和心灵,是高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思想政治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地开设思想政治课,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适应青年学生的群体特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方法和手段,使思想政治课兼具思想性和理论性,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相结合,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教材和课堂中的比重,深入挖掘每门课程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课程应设计在顶层。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历史的角度和国际的角度来规划,让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继承中华文化的基因,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国防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教学力量形成,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增强道路信心、理论信心、制度信心和文化信心。
利用好高校教师这个重要群体。师范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认真履行职责。”要把爱国主义贯彻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就要特别关注高校教师,让他们成为信仰坚定、知识渊博、理论基础深厚的福音传道者和教师,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上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在教师中弘扬爱国主义斗争精神,深入开展“弘扬爱国主义斗争精神,在新时代做出贡献”等活动,引导教师立足本职,努力创新。制定科学的教师评价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育人的统一、言传身教的统一、潜心提问与关注社会的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的统一,引导教师树立自我,以德治教,全心全意做引导学生陶冶情操、学习知识、创新思维、报效祖国的引路人。教师应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重要任务,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也要利用好与学生密切接触的独特优势,用言行感染学生,启发学生,鼓励青年学生用中国梦唤起自己的青春梦想。
紧密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价值观非常重要。年轻的学生活泼、热情、开朗,充满向上的激情。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仍然不成熟。高校应密切关注青年学生的群体特征和成长需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教育实效性。要把爱国主义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和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中,广泛发展文明校园,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爱国氛围,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影响。结合青年学生的兴趣和接受习惯,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大力利用爱国网络文学、动漫、短视频等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把握青年学生激昂积极的人格,注重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大力宣传爱国英雄事迹,引导青年学生用身边人的英雄事迹和事迹,把敬佩和感动转化为立志报国的实际行动。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烈士纪念设施,参加军训、冬令营和夏令营、文化、科技和卫生“三农”、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公益活动等。,从而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增强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