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目前,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大势所趋,人类文明继续向更高水平发展。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全球蔓延的逆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也深深影响到文明文化层面,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死灰复燃,文化霸权主义、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卷土重来,严重破坏了全球市场和国际贸易秩序,严重阻碍了全球文化交流和文明交流。面对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以科学态度、历史视野、全球领先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研究和把握世界文明发展规律,围绕文明交流互鉴进行一系列重要论述,揭示文明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和传播性等本质特征,深入批判落后理念、错误观念、反动思潮,相互尊重、平等待遇,开放包容、相互学习,美人之美、美与共领先的新世界文明
二、【解读分析】
1.批判“文明优越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构建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人类文明格局。西方的“文明的优越性”是伴随着现代工业革命和全球地理的伟大发现而产生的一种误解,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将工业革命后东西方生产力的差距扩大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明和文化,将一段时间内生产力的超越和生产关系的进步归结为文明的绝对进步和优越性,从而得出“文明优越性论”、“文明中心论”等错误判断,给予西方人弘扬西方文化和“普世价值”的信心,为他们矮化、奴役、消解和消灭非西方文明的邪恶行为提供合法性和正当性。这种傲慢和偏见打破了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和平行发展的健康生态,将文明之间的良性交流和互动扭曲为对西方文化的单向传播和侵蚀,使非西方文明长期处于“失语”状态,逐渐丧失自信、活力甚至消失,最终会扭曲人类文明的发展逻辑,阻碍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可以说,西方的“文明优越论”已经成为非西方文明发展进步的思想包袱和精神枷锁,是非西方国家和地区抢占国际话语权的绊脚石和绊脚石。事实上,在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基于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民族社会的相继形成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观察了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从物质生产实践的角度审视了人类文明的差异和多样性,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根植于自己的生存土壤”,“文明与自然的多样性一样具有多样性”。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的产物,都包含着人类发展进步所依赖的思想指引和精神力量。“只有五颜六色的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种文明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文化多样性”、客观现实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结合冲突和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发展困难,批判了西方的“文明优越感理论”,指出“认为自己的种族和文明优越,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实践中是灾难性的。”所有国家和民族都要“加深对本文明与其他文明差异的理解”,共同构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明格局。一方面,他们要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和创造热情,促进自身文明的繁荣。;另一方面,我们要摒弃对其他文明的傲慢和偏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创造人类文明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2.反对封闭保守,促进交流互鉴,构建开放包容、互鉴互鉴的文明交流范式。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并没有消除文化隔离和保守主义。相反,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使一些西方国家陷入了“大国梦”,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盲目自大和自满。其中,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结论”最为著名。福山通过对比苏联解体和美国“胜利”得出结论,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和基督教世界价值观将是人类统治的最终形式和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鼓吹“历史的最终结论”,把西方文化视为优越文化和普世价值,把其他文化视为文化滞后和改造对象,从而否定了文明间交流互鉴的价值和意义,以文化霸权剥夺了其他文明的话语权和生存权。此外,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升西落”成为国际格局的最大变化。反全球化、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在西方迅速崛起,形成气候。从英国的“英国退出欧盟”到美国的“退团”,西方一些政客纷纷翻脸,甚至企图掀起“新冷战”,不仅在全球市场设置贸易壁垒,还通过限制入境、驱逐外国人员等方式阻碍国际人文和学术交流。与此同时,在一些西方国家,种族歧视、文化对抗、群体撕裂愈演愈烈。这些各种文化封闭保守,阻碍了正常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交流,破坏了不同文化元素在全球社会的共享和流动,影响了群体、民族、国家和文明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这将进一步扩大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危机和发展差距。历史证明,封闭保守的文明是死路一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和生物一样,需要新陈代谢,“如果自我封闭,必然衰落”。一度号称“中国往国”的清政府闭关锁国,最终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而“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面开放”,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走上了伟大复兴的征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封闭保守不是保护自己文明的“灵丹妙药”,反而会使其失去生命力和生命力,甚至消亡。由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判断,进而指出“如果国家回到自我孤立的孤岛上,人类文明将因老死而失去活力”。各种文明都要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学的原则开展交流合作,积极构建文明交往新范式,共同抵制自尊的谬论和“历史的终结”,戳穿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的谎言,打破“非民族群体,心须不同”的隔阂,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其他文明的发展进步,以共赢的理念开展文明间交流。
3.反对“文明冲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美与美的文明未来图景。《文明的冲突》是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对世界历史趋势的判断和预测。他忽视了文化传播在文明形成、发展和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忽视了人类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历史事实,忽视了文明传播和交流的内生动力和本质特征,机械地将世界划分为完全独立和纯粹的文化实体,夸大了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带来的负面后果,进而宣称文明的冲突将主导全球政治,不同文明之间的地理边界将演变为未来战争中最激烈的前线。至于中华文明,塞缪尔·亨廷顿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规模、经济活力和自我形象都驱使它在东亚寻求霸权地位。”中国必然会与美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发生冲突。这些错误的判断贬低了文明间的交融与对话,夸大了文明间的冲突与对抗,描绘了人类文明未来的消极悲观图景,不仅为后冷战时期的美国霸权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各种麻烦与欺凌提供了合理的借口,也为“中国威胁论”开了先例。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差异并不代表排他性和冲突性,而是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态去对待差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与文明冲突论完全不同的文明观。他指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要理性处理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文明之间没有冲突,只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只要坚持宽容精神,就没有‘文明冲突’。”“文明冲突”不会是人类文明的终极,但最终会被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沟通和对话所取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批判“文明冲突”后,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为基础,进一步科学分析了当前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演进的新趋势,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指出了不同文明通过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相处之道,构建了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世界文明新秩序,提出了人类文明之美、美与美之美、世界和谐之美的美好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和最终命运的科学判断和思想指导,它不仅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也是制度和道路的创新。近年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道,在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建立了合作平台,拓展了合作渠道,促进了文明交流的良好发展,帮助文明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