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就业清单,厚实幸福账本
如皋市委书记 何益军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就业形势持续收紧,如何稳住就业成为各级政府纾困解难的重要出发点。在今年全省两会上,《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通过审议,以立法促进就业,为“安居乐业”提供坚实保障,更为8500万江苏人民带来一份信心和底气。
近年来,如皋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努力推动就业稳定取得实质成效。去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1.74%,新增就业2.8万人、居南通各县市第一,创业创新环境评价和群众安全感全省领先,获批“江苏省创业型示范城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国家级试点城市”,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4%、11.4%。
下一步,如皋将始终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大力传承和弘扬如皋治沙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遗余力做实促进就业“四张清单”,全力以赴保就业、稳经济、促发展。
聚焦实体经济,做实就业渠道清单
产业创造财富、决定就业、影响收入,要想抵御疫情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冲击,就必须扎实推动产业发展,支持市场主体稳住岗位,全力稳定和拓展就业渠道。
以加快产业转型推动“存量渠道”持续优化。做强做优产业吸纳就业的“蓄水池”,积极策应省“产业强链”和“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一链一策”做实做细汽车及零部件、新型电力装备、电子信息等六大“百亿级”优势产业链发展规划,广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推动产业链式布局、专业化配套、集群化发展,今年确保六大优势产业链占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比重82%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推动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就业岗位持续增长。
以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增量渠道”加速扩充。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扩岗就业,扎实开展“项目招引突破年”活动,坚持完善领导挂钩服务制度和重大项目推进“八项机制”,全年实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投资超120亿元,推动金鹰产业园、斯堪尼亚商用车等50亿元以上外资重特大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正海磁材、赛杰艾迪、思源储能、国石石墨烯等在建项目快竣工快投产,确保省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既定投资目标,力争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30个,推动实现以就业服务项目、项目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
以做强富民产业推动“变量渠道”深度挖潜。如皋建筑施工、花木盆景、纺织服装、软件信息等特色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是增加新岗位、培育壮大民营经济的摇篮,富民效应明显。为此,如皋将持续放大千亿级建筑施工、百亿级花木盆景、高端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富民效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休闲、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更大限度带动群众尤其是农村居民就业创业,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更大力度发展软件信息、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提升省级软件园发展质效,加速青年人才公寓国际社区建设进程,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努力提供更多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岗位,积极构建青年友好型城市,努力吸引青年人口导入,增加年轻群体的就业机会。
加快科技创新,做实就业质量清单
受疫情影响,传统产业、传统企业、传统岗位面临深度调整,产生极大不确定性,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挖掘新需求、寻找新模式、探索新业态,积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实现更高质量、更富成效的就业创业。
引导企业创新推动高质量就业。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高企倍增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培育工程,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省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和行业标准制定,支持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力争今年新增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2家、4家,上市挂牌企业2家,净增高企100家,以企业稳定高效发展推动实现就业更加稳定、收入持续增加。
鼓励创新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把创业创新作为扩大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方向,高标准规划龙游河科创走廊,加快推进雉水科学城、龙游湾科创智谷建设,统筹推动省级农高区创建,深化与上海交大创新转化“双飞地”合作模式,加速推进特高压输变电、先进纤维材料、氢能等专业孵化器建设,让一切有创业意愿的人找到舞台、施展才能;发挥好“科技二十三条”“人才二十二条”等政策激励作用,加大高层次双创人才引进力度,力争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0名以上,努力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兴办一个企业、发展一个产业、推动一批就业。
优化创新生态促进高质量就业。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效,完善科创产业引导基金、企业“白名单”和科技贷款风险分担机制,推动银企精准对接常态化,加快建设科创产业投资集团、如皋产业研究院、人才资本服务中心,确保新增产业子基金2支以上、科技贷款增量9亿元以上、制造业贷款增量30亿元以上;大力弘扬张謇、沙元炳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致力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益的“如意”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就业成本,推动就业高品质、高效率。
统筹社会民生,做实就业稳定清单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我们出了一张高难度的民生考卷,必须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稳步提升城乡居民稳岗就业的信心和底气。
打造更加舒心就业的宜居环境。围绕城市中心更有品质、乡村振兴更加出彩,加快推进龙游河三期、金融服务区、两河两岸生态廊道建设等重点工程,打造港产城融合的城市副中心,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推进长江大保护,重点打造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全域实施“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长效机制,系统推进片区水环境治理、生态河道建设等治水工程,做实做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确保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90%以上,真正让城市和乡村都有可感知的温度、可安放的生活,让来如就业的人既可以享受城市的便利,又可以享受乡村的舒畅。
打造更加安心就业的人文环境。围绕打造“高质量教育县域样板、长三角北翼教育名城”,加快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创建步伐,推动全阶优质向全面发展加快迈进;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持续做实紧密型医共体,加快推动人民医院新院区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项目化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持续擦亮“微笑之城•大爱如皋”特色品牌,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用心用情切实解决就业后顾之忧。
打造更加放心就业的社会环境。把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稳定就业的重要保障,突出“五治”融合,启动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建设的工作平台,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的如皋辨识度;扎实推进“平安如皋”“法治如皋”“数字如皋”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债务风险防控、信访维稳等重点工作,为人民群众放心就业提供治理有序、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优化政策供给,做实就业均衡清单
积极应对疫情影响,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发挥政策调控的乘数效应,系统构建就业促进体系和长效机制,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持续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产业、投资、贸易等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人才、教育、培训、社保等社会政策的统筹协调,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注重失业保险制度与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等制度衔接,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用好五星级人力资源市场、“就业直通车”等服务平台,加快完善立足如皋、辐射长三角的人力资源体系,扎实办好“多措并举扩大就业”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不少于1.1万人,首次来如就业不少于1万人。
深入落实就业促进条例。以《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出台为契机,全面落实国家大规模退税减税、省纾困解难40条等纾困解难政策,帮助企业稳定发展、稳住岗位;创新促进就业服务,坚持就业供需两端精准发力,大力开展点对点用工服务保障,加快两所国家级中专创建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师学院,支持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推行“订单培养、订单招工”,全年培养技能型人才不少于60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不少于1500人。
更加关注重点群体就业。持续开展就业启航、创业引领、青年见习、基层成长等活动,实施“学子归巢”计划,全年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少于4700人,其中名校优生不少于200人。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加大政策性安置,全年开发公益性岗位不少于700个。统筹做好去产能职工、退捕渔民、退役军人等就业服务,确保零就业家庭持续清零。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地区劳务用工对接,帮助陕西洋县等地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致富。
作为“世界长寿之乡”,如皋将持续实施“晚霞行动”,建立专项基金,发放从业伤害保险补助,为超龄人口再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加快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努力对冲和缓解疫情负面影响,全力厚实更有温度的民生幸福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