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场所是弘扬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营造崇德向善社会氛围的关键一环。但现在却面临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不断增多的“成绩单”,与“工人文化宫里工人少,少年宫里缺少年”的“门可罗雀”之间的矛盾,这其中的强烈反差凸显了当下文化服务的困局。若要打破困局,就需谋新求变,围绕观念创新,经营创新,内容创新,让文化服务贴近民之所需,引领精神文明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要走公益之路。位于某市繁华商业区的工人文化宫曾将1层租给电玩游戏厅,而问及进出游戏厅的年轻人是否知道工人文化宫的作用时,他们显得一脸茫然。周围人感叹,现在文化宫毫无文化可言,以往凭工会会员证参加各种免费文化娱乐,现在什么也没有了。而工会工作人员也满心委屈,现在文化宫经费上自收自支,为了生存,不得不出租场地和办收费培训班,工人文化宫的迷失,根源在于自身公益定位的矛盾与摇摆。文化服务要走公益之路,为文化场馆的建设、维护和运行提供充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是破解当下困局的重中之重。
公共文化服务要探索服务外包。文化场馆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不分家,场馆资产要么闲置浪费,要么经营人才匮乏,提供不了接地气的文化内容而门可罗雀。我们知道,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不一定是生产者,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的监管者,不一定是直接操作者。我们应该鼓励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破冰尝试,比如,将文化场馆的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专业公司严格按照政府的合同要求,配备各艺术门类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免费开放,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实现管理规范化,服务的专业化,这样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就变得“活”起来了。
公共文化服务要问民所需。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社会文化载体日益丰富,促使文化受众需求趋向个性化、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使用造成了冲击,究其深层原因,则是没有形成以效能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监督权、评价权交给群众。传统、古板、静态、冷冰冰的活动形式,缺乏当代人所热衷的体验、互动等元素,如何让群众接受并产生共鸣?所以,因地制宜组织契合当代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活动,重视群众广泛持久的参与和口碑,摒弃“重数量、轻质量”的惯性思维,才能给传统的文化服务会带来人气的回归。
谋新求变,归根结底时要做到以文化人。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引导、鼓励老百姓走进文化场馆,让文化场馆成为具备吸引力的“文化场”,必然会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促进我们的社会大兴明礼崇德,向善好学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