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张效房:出生于1920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他于1939年进入当时的河南大学医学院学习,在70多年的眼科科研和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数十项创新成果,建立了一整套眼内异物定位与取出的方法,曾获“国家杰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百岁老人张效房,每周一到《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工作三至五天,每周二次就诊,每周四查房,这是他每天的安排。在一个研讨会上,张效房拒绝接受坐下来发言的建议,坚持要走上讲台,发言铿锵有力…
一九三九年,张效房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由于抗战的形势,学院迁往偏远山区,没有现成的校舍,又来不及兴工建设,只能租用旧房办学。因为战争,许多学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他们只能靠学校发放的“贷款”补贴生活。自入学以来,张效房一直处于半读状态。六年来,写讲义,画挂图,当家庭教师,任代课教师……张效房每晚都在昏黄的灯光下复习,很晚才起床;第二天一亮,又开始学习。没带记事本,就从杂货店买些粗纸做小本子;没带笔和墨水,就把染过的颜料调上墨水,把小木棍的一头削尖当笔用,蘸着颜料水写作业。于是,张效房渡过了艰苦的大学生活,也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白内障是20世纪末我国眼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那时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手术方法复杂,效果不理想,还需要特殊设备的支持。各种制约条件使我国许多基层医院白内障手术难以开展。
「选了眼药,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刀子虽然轻巧,却寄托了病人的希望,代表了医学的圣洁。参考国内外资料,张效房对各种类似手术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将国外的一种小切口手术逐步改进和简化,使之成为一种不需要特殊设备支持的简易手术。该方法不仅成本低,而且可以将手术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最快仅6分钟,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二十多年来,这种“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除术”在基层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各地开展此项手术的病例不下二千万例。
张效房倾其一生,帮助无数眼疾患者重见光明,1991年获“国家杰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七十年来,他还培养了大批临床眼科人才,先后培养了眼科硕士、博士70余人,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业界和学术界的权威人物。"他对病人的仁慈、大爱,使广大眼病病人收获了许多温暖与感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会长孙兴怀表示:“他对眼科事业的执着,值得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学习和实践。退役后,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张效房,始终没有离开病人的岗位。现在我年纪大了,临床工作也少了,就请年轻医生分担一下,把《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做好。翻翻他审阅过的论文,每一页上都有经过仔细修改的痕迹,证实了他对医学的严谨态度,对病人的真诚关怀。事实上,张效房是一个癌症病人,做了十多次手术。在接受手术之前,他意识到了风险,他捐出了自己一生积累的120万元,用来设立眼科医学学术基金,资助并奖励年轻医生。术后,他几乎每天都要去门诊、查房、教书,晚上回家还要继续修改论文。张说:“少活几年不要紧,我一定要抓紧时间报答祖国。
二、【模拟试题】
基于这些资料,请发表您的意见。
三、【答案解析】
第一,阐明和肯定其中的精神品质的评价。通过张效房老先生的事迹,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医生的救死扶伤,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生,而他的这些品质,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第二,分析的意义。张效房老先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仅让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最好的治疗,而且使广大群众了解了一位医务人员身上高尚的医德医风。为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学习的榜样作用。张效房老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也是我国医学科学的一大贡献。
第三,如何学习实践。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张效房老先生的事迹,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继承和发扬张效房老先生的高尚品质。二是思想上,要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三是在工作中,要时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以人民为中心,把一般人的一切事情都办好、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