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代化理论逻辑

华图教育 2021-03-18 12:23

一、【背景材料】

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开幕式上指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结构,取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他指出,构建新的发展结构明确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构建新的发展结构这条经济现代化路径有什么理论逻辑?这需要我们从经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深入研究、把握。

二、【解读分析】

现代理论是对现代现象特征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经过一定的逻辑表达。对现代化而言,一种较为普遍的解释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包括发达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以来的深刻变化,以及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发达国家的过程。现代理论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其中有三种理论共识值得强调。

第一,现代化阶段论。现代化是一个可以分为不同阶段的过程。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阶段的著名划分包括罗斯托关于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向成熟推进、大众化高消费、追求生活质量的现代化六个阶段,以及钱纳里关于经济现代化的前工业化、前工业化、后工业化的工业化五个阶段。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总是分阶段进行的。1964年,周恩来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提出了两步走的想法。1980年,邓小平将现代化目标调整为70年跨度的三步走战略,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对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后的30年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

第二,现代模式论。现代是一种具有多种路径即多种模式的过程,也是一种依赖路径的过程。由于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社会历史文化前提的差异,虽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现代目标趋同,但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可以有很多,尤其是后发国家的现代模式不同于先进国家,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后发优势实现超越。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的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到目前水平需要200多年。我们后来居上,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第三,现代动力论。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著名论断,社会变迁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现代化过程的动力是经济现代化。从经典的现代理论来看,经济现代化的核心过程是工业化,这意味着现代化的本质是由工业化驱动的现代社会变化。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实际上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的核心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经济理论可以理解为现代经济理论和现代动力理论。习总书记针对中国现代化的两步走目标,指出要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特别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更多推荐

【遴选素材积累】遴选大作文黄金框架及高分模版

2024-04-01 16:41

【遴选热点】人民网三评“蹭流量”之一:丧失底线,败坏风气

2024-03-25 16:40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2021-04-23 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