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把协同育人体系作为教育基础工程

华图教育 2021-03-15 10:02

一、【解读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合讨论时指出:父母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另一方面也希望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教育部门不能单独解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和解决。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一些棘手问题,取决于协同育人的支持。因此,有必要再一次回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地位,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也许可以为教育难题的解决开出一剂处方。

二、【背景材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协同育人的地位。大会提出了“构建优质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并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陈宝生部长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作为教育“十四五”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畅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蓄势。

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迫切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五育并举”是关键。要克服“重智力、轻素质”“重分数、轻素质”的误区,大力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教一体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建立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为抓手,凝聚共识,统筹推进。各级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应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到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对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关心、共同支持、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合力。学校在疫情期间出现了“退学难”,家长“维权难”,课后服务出现了“三点半难”;学校在“三点半难”背后出现了“家长群”,家长群管理出现了问题,学校学业压力过大,作业压力过大导致睡眠不足,青少年玩手机成瘾,手机管理出现了问题,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是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也是广大家长的心病,更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理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责任界限,没有建立正常的沟通协调机制,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共识。为此,各级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应加强统筹规划,畅通学校家庭社会协作育人的运行机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作育人的保障体系,促进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努力,共同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主动回应教育未来的新面貌,迫切需要激发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创造新动能。这场大爆发中,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全学段网络教育可谓一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教育改革,引发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这种教育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结构,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权威,削弱了家庭教育的权威,强化了社会教育的权威。伴随着因特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纽带的泛在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大数据在线学习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必将成为未来不可阻挡的潮流。如何重新塑造学校家庭社会关系,使之在新的“无重量”环境中找到平衡?怎样激发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动能,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办学模式和教育方式变革?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和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各级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应提高认识,做好规划,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维,积极探索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进行家校合作育人的实践路径,从而激发家校合作育人的新动能,塑造面向未来的教育新形态。

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是当务之急。“两会”热点给我们一个重要提醒,各级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一定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把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作为凝聚人心、强基固本的教育基础工程,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积极应对教育未来的新面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面向未来的人才,实现教育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更多推荐

激活旧事物的“一池春水”_遴选笔试备考

2024-03-11 15:33

公务员遴选文章写作80+必备四大类金句汇总

2024-02-29 14:57

为什么清北毕业生喜欢去体制内?

2023-10-01 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