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读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帮助如此多的人摆脱贫困,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摆脱贫困的历史性成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拓展了人类反贫困的新思路。
二、【背景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是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战胜贫困提供了根本指导和行动指南。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中国的扶贫工作既强调党的领导,又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做好顶层设计,注意及时总结基层经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既加大“输血”投入,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造血”的内生动力;它不仅加快了经济发展,而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中国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扶贫战略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减贫理论,为人类减贫贡献了宝贵的经验。
坚持精准扶贫和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胜贫困,成败在于精准。”贫困问题是多样而复杂的,贫困的原因也是不同而多元的。单一的减贫措施在处理复杂的贫困问题时往往无效。2012年,中国贫困发生率为10.2%。不同贫困地区、县、村的致贫因素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每个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和发展能力也不同。中国实施精准扶贫和扶贫,综合运用各种支持手段,目标更加明确,管理更加精细,措施更加具体,效果更加显著。这启示人们,要摆脱贫困,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扶贫形势的特点,科学判断制约扶贫和发展的瓶颈因素,坚持准确扶贫和扶贫,找到释放扶贫动力的突破口,不断完善扶贫治理的政策工具和战略思路。
坚持政府角色和市场力量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团结全社会广泛参与。”贫困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发展、政策支持、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协调等多个方面。要求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将相关各方纳入扶贫总体布局;也要充分利用市场力量,聚集资源要素,形成长效发展机制。中国一贯坚持政府主导扶贫,将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力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扶贫开发。这启示人们,要摆脱贫困,不能单纯依靠市场力量,不能单方面寄希望于政府的福利救济。只有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增强扶贫的合力,才能提高扶贫的有效性。
坚持扶贫帮扶志愿者与智慧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不是摆脱物质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观念的贫困。”贫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两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一是部分穷人有着严重的“等待、依靠、想要”的思想,缺乏脱贫致富的精神动力;第二,一些穷人文化素质低,缺乏脱贫致富的实际能力。这两个原因导致一些穷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中国扶贫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将扶贫与托志、托智结合起来,高度重视精神扶贫与教育扶贫,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能力和信心。例如,应努力促进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并阻止贫穷的代际传递。这启示人们,要摆脱贫困,必须不断增强和激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