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十四五”期间,要加快构建以国内流通为主体、国内流通与国际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这是中央根据中国新的发展阶段和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重大决策安排。这是关系到中国整体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它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坚实的实践基础,思想内涵极其深刻。需要从全局出发,准确把握,积极推进。
二、【解读分析】
循环可持续是构建新型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保持国民经济的大致均衡比例是确保可持续流通的前提。因此,需要在“调整”这个词上采取实际行动,针对关键问题,密切联系重要环节,系统规划经济结构再平衡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增长。
推动供需再平衡。供求是市场经济内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国更注重调节供需平衡。根据不同时期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通过不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实现了供求的动态平衡。目前,中国的需求和供给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系统内部流通不畅,供需脱节。供给质量和服务难以有效满足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民日益增长、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结构转型的复杂性不断上升。今后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质量,注重需求侧管理,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应性,促进需求拉动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之间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促进积累和消费的再平衡。积累和消费本质上是处理经济发展中现在和未来的关系。过度强调消费,忽视积累,会失去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反而会挫伤工人的积极性,未来的经济发展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我国积累与消费的矛盾出现了新的变化。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这导致储蓄率下降。促进消费的持续中高速增长仍然困难。下一步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完善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力度和准确性。,改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消费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夯实消费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基础。同时,还要注意保持积累合理增长,提高积累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拓展投资空间,努力激发全社会的投资活力,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围绕新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规划建设一批基础雄厚、功能增强、效益长远的重大项目。,以确保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新平衡。
推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再平衡。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衍生物。不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很容易影响经济流通的效率。适应新形势,要着力构建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有效的实体经济金融支持体系,打造制造业强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能源革命,巩固和加强实体经济基础。要促进金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着力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房屋用于居住、不用于投机的定位,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落实精准政策,有效防范和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促进国际和国内再平衡。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国际国内关系不仅涉及效率,还影响安全。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新型肺炎疫情影响,反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经济周期动能减弱,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这给“市场和资源两面”的发展模式,形成“世界工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供应能力,有条件实现内部回收。立足国内流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积极推进内需外需、进出口、引进外资、外资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国内市场强国和贸易强国建设。要高水平建设全球制造中心和全球消费中心,通过“两个中心”的叠加,保证国内流通顺畅,形成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