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科技自力更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新的发展模式最根本的特征是实现高度自力更生,这就要求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全面加强科技创新的部署。这一重要论述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做出的重要战略判断,为“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支持科技自主发展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二、【解读分析】
第一,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新的全国性体系是核心技术的制度保障。突破“瓶颈”技术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研究。要从国家制度层面加强科技创新的部署,集中优势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系统整合国家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优先发展对突破“瓶颈”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影响较大的多学科共享平台型设施,聚集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协同效应,有效将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率。
第二,重点巩固和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的源泉。我国面临的许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不清。要加强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研究,明确基础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目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强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建设,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加强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中发现重大科学问题,从基础理论中着力攻关,努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第三,加快建立“曝光名单,率先行动”的制度和机制。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建设有利于创新和解决关键问题的体制机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的重要保障。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突破制约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体制和制度障碍,弥补不足,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联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使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第四,建立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建设一支规模大、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加强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加快建设“双一流”大学,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创新发展技能型人才。从重大项目的研发中发现和培养世界级战略科学家、领军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创新创业新学科和领军人才的战略性人才,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和创造力。
第五,发展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自力更生不是闭门创新。当今世界,各种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正在加速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开放合作创新成为必然的方式。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措施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合理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市场,与其他国家一道,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互利共赢。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立面向全球的科研基金,加强与其他国家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的联合研究。,塑造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