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着力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华图教育 2021-02-19 14:14

一、【背景材料】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步实现从集中资源支持扶贫到全面推进农村振兴的平稳过渡。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平稳过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解读分析】

首先,产业发展要适应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要求,逐步实现升级。目前,虽然我们整体上摆脱了贫困,但摆脱贫困的基础仍然不牢固,摆脱贫困的成果有待巩固,摆脱贫困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很多扶贫行业处于低端低效状态。大多数地区的扶贫产业主要是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现代农业尚未成为扶贫地区的主导经济产业,扶贫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仍然十分脆弱。二是扶贫市场低端低效。主要表现为扶贫经营模式以传统的简单农产品生产经营为主,现代农业产业商品供应链不完善,扶贫主体对外依存度高,自主经营能力不足。三是扶贫产品品种单一,农产品深加工不足,低水平流通和同质化竞争问题更加突出,制约了扶贫成果价值的实现。要改变扶贫产业“传统、低端、单一”的被动局面,应努力推进扶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扶贫产业的优质发展和高效价值循环。

其次,政策供给要适应政策规模优势对政策激励效应的要求,实现从“支持”到“传递”的有效转化。一是要继续发挥政策存量优势,实现扶贫与农村振兴的制度衔接,保持政策连续性,实现从扶贫到振兴的制度过渡和交接,这是确保从扶贫到振兴整体的重要保障。第二,实现从政策推动到政策策动的精确转变,在新的发展观指导下,依靠政策盘活农村资源,激发社会资源,巩固和扩大扶贫的政策土壤,是实现有效衔接,提高农村社会善治和经济优质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三,完善从扶贫到振兴的配套政策,夯实有效衔接的制度基础。政策的本质在于配套措施的完善和整体效果的发挥。有效的政策供给要跟风。在脱贫阶段,政策供给在于发挥群体效应,形成规模优势;在过渡时期,应努力匹配、配置和协调系统。

第三,发展模式应遵循农村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由外向内的有机转变。第一,深化农村改革,利用好农村资源。通过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立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激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农村资源的市场配置,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构建以促进工农互动、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城乡关系。第二,要更加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强化农民的主体作用,让亿万农民真正成为农村振兴的主体。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坚持让农民自己办事,把“要我振兴”改成“我要振兴”,增强农民群众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农民在农村振兴实践中的发明创造,并及时推广,使农民的经验和智慧成为农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增强农民的自豪感。

更多推荐

为什么清北毕业生喜欢去体制内?

2023-10-01 23:03

加快建设质量强国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_遴选笔试备考

2023-03-02 19:21

【遴选范文赏析】保护动物福利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2020-12-11 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