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立”和“破”总是矛盾统一的。久也立不破,必破而立新。在贵州遴选笔试中,公文写作基本是“带着脚铐跳舞”,有许多限制条件。但是问题是一限就死,路越走越窄。“三易”即易学、易变、易行,难于理解。三易说:“变通是真的,失衡是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虎变文炳,豹变蔚。在《论语偶记》中,清人刘大安说:“文法有常,须是兼备,乃文人所能也。”它同样适用于公文写作中。
政府文件的语言特点是清晰,简洁,通俗,明了。在这种特点下,公文语言以长句为基本形式,以书面语为要求,相对规范和标准化。但是太注重法度,会局限于陈词滥调,流于形式。因此,长久以来,公文语言的千篇一律,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在我看来,语言要“破”,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整散句的结合。整个句子形式整齐,富于气势,富于力量,体现了匀称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能起到强调语气、增强语势的作用,但如果用词过激,就会走极端;散句形式多样,自由活泼,表情达意自然灵动,但如通篇都是散句,则文章松散无力。唯有整散合合合,互相穿插,参差不齐,才会有韵律感,气势贯通。长短句的组合。长句结构复杂,修饰成分多,限制外延,扩大内涵,准确严密,但使用起来不够简单;短句直接、明快、有力,但不利于表达复杂的语义。诚如长与短的结合,则疏密互现,有抑有扬,极具活力,是一种生气。修辞的使用。恰当地运用某些修辞手法,可以使规范的语态变幻,增添光彩。我认为,在所有的官方文件中,演讲是最能打破语言常规的一种文体,语言自由。
每天的公文写作似乎都是三段论,都是总的结构。刚开始学习的人,经常要花很长的时间进入这种模式,但是一旦形成了习惯,就很难走出困境。也就是说,“入于内”不能“出于外”。在这个时候,破绽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破”就成了衡量公文写作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破绽,本是许多艺术领域中的一个老问题。比如书法,聪明的僧人《心成颂》中的破方字,郑板桥的六分书,以及隶书对篆书的破方字,小篆对大篆的破方字等等。延伸至整个作品,道理也一样。比如画中,构图要破,用三角形破格,用圆形破格,用点线面破格,用黑白破格,不一而足,总是制造矛盾来化解矛盾的过程。同样地,公文的破体词,看起来有规律,但没有定式,一般可以破体词,有些章节可以破体词,有些段落可以破体词。这篇文章只能举例加以说明。比如一个领导拟写的离职感言,以“安慰、感谢、歉意、眷恋”四个字来概括全文,就摆脱了“一是”“二是”“三是”的习惯,各段之间层层递进,更能反映出任职期间的感受和离职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