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新经济孕育新职业,新职业与新需求联系在一起,蕴含着新的机遇。上海市新职业青年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2020年显示,九成新职业青年签署了正式劳动合同,77.2%的青年愿意在未来两年继续从事现有职业,而个人价值实现是新职业青年职业选择的最大动力。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的职业正在涌现,迸发出无限的生机。

二、【解读分析】
依托数字经济和互联网平台,灵活多样的新职业适时诞生,赋予就业新内涵。在2020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是突发性的,新的就业格局也是突发性的。对此,一定要顺势而为,顺其自然,脱颖而出。”目前新职业呈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景象。从供给来看,优质发展带来的转型升级,使新兴产业活跃起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新的职业开辟了无限可能;从需求来看,旅行体验者、无人机驾驶员、网络合同经销商、健康管理者等新职业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密切相关。一个具有时代感的新职业,将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人们生活的新需求联系起来,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新职业是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种职业,必然会有“成长的烦恼”。相关调查显示,许多年轻从业人员在积极从事相关工作的同时,也存在职业发展稳定性不足、社会保险参与率低、维权机制不完善、职业前景缺乏长期规划、缺乏教育培训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制约了新职业的更好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职业的发展对传统管理方式、劳动法制、就业管理服务、社会保障政策、技能教育培训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遵循职业发展规律,不断填补发展变化中的不足,推动新的职业走上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职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企业在努力,从业者在努力,国家支持也很强大。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支持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新消费的措施,要求“促进新商业模式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加强灵活就业劳动保障”;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从促进新职业发布和应用、开展针对性培训、优化人力资源服务、维护劳动保障权益、加大对灵活就业困难人员的救助等方面,明确加强对灵活就业保障的支持;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形式新模式健康发展、活跃消费市场、促进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加强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护,跨平台探索多用人单位间适合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等政策。只有不断加强对新职业的规范性指导和政策扶持,理清思路,理顺机制,才能有效解决从业者的后顾之忧,为新的职业群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面对“十四五”计划,加快构建以国内流通为主体、国内外双流通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催生越来越多的新职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发光发亮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新职业背后的新格式、新动能,将进一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特别是,随着内需潜力的深化,产业基础的升级和产业链的现代化,一个又一个新的行业将实现从无到有的增长和从无到有的蝶变,这将标志着奋斗者美好生活的方向,为中国经济提供稳定而深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