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以共同体理念助推形成新发展格局

华图教育 2021-01-05 10:09

一、【背景材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协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全局和百年来世界前所未有的变化,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形成需要各方的大力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并强调人与自然是“三个共同体”,即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将为形成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提供价值导向和实践方向。

二、【解读分析】

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的形成。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是十四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它是习近平总书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在制定十四五规划中的具体体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科学命题,深刻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基本概念、基本规范和基本状态,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知行统一、义利辩证的深刻阐释。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切体会。自然先于人而存在,反映出自然不依赖人而具有内在创造力,它创造了地球上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创造了各种生物物种,也创造了整个生态系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在我们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倒逼出来的新发展理念,已成为社会共识。我们必须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在“十四五”时期及今后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中,坚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并对人类的自然观、发展观、安全观、生命观、健康观进行全面反思,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凝聚发展的强大合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历史、命运、发展和未来的共同体,56个民族共同开拓了广阔的疆域,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曾经创造了世界领先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经历了巨大的苦难和严重的挫折,“但从未被压倒”。百年艰难险阻和百年大计的历史,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始终同舟共济,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凝聚起钢铁般坚不可摧、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携手并进,同舟共济,同舟共济。”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十四五”规划和“十二五”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要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需要各族人民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把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大力弘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正确认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孕育先机,在变局中开创新局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奋发进取,把中华民族建设成为具有包容性、凝聚力的民族大家庭和命运共同体。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构建双循环,两促的新发展模式。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强调了国内国际双循环,而非国内经济单循环。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党正确把握和实践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面对复杂国际环境所带来的新矛盾和新挑战所采取的主动作为和长远策略。目前,尽管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发展并已逐步上升到各国国家意志和政府政策层面,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方向。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新型关系。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守住底线,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坚决打好防治疫情全球阻击战,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国际合作,继续朝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更多推荐

2024四川省直遴选和选调公务员考哪些内容?

2024-02-28 16:45

【体制杂谈】体制内这十个部门千万不要去!

2024-01-02 15:12

【体制杂谈】体制内哪些岗位升得快?

2023-12-22 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