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地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二、【解读分析】
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发展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与挑战都在发展变化。把握大变局中的战略主动权,把握应对挑战的战略机遇,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因此,改革、开放和创新这三件大事都需要着力抓好。
变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应性,以优质供给满足不断升级的国内需求。第一,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速5G、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公路、铁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大型区域性物流枢纽,构建全国统一的物流大数据平台;推进一批基础强、功能多、效益好的大项目建设。第二,推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优化区域分工,深化区域合作,促进东西两翼和东北地区的共同发展;要积极探索实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流转形式,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第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进程。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以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发展的协同合作、生态环境的联合治理、公共服务的共享共赢。第四,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打破各种阻碍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的障碍和隐性壁垒,建立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的国内市场;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广度和深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一,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国内大循环为依托,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促进企业、产品、技术、标准、品牌、设备和服务的高质量引进和高水平输出。第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进一步促进沿线地区的联动发展;加强边境贸易,建设特色边境贸易口岸;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和各国电网的跨国互联,建设区域和全球能源互联网。第三,积极参与改革和建设全球治理体系。要坚持多边主义,巩固和完善多边合作机制和组织建设,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要培养国际化人才,构建国际合作新平台。
领导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创新。我们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以科技自主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加强基础性研究。重视原始创新,完善基础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发挥举国体制的新优势,在战略、基础性和前沿性领域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第二,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研发平台、技术转移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研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第三,着力推动产业创新。推进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推动“互联网+”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第四,激发创新人才的活力。全面培养、引进、使用各类创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造就更多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队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