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在山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历史文化特别是先民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区别对待,扬弃而不废”。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对于这个奇迹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极大地增加财力和物力,其实质是一个大国的全面发展和全新探索,这个国家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拥有悠久的文明,并从近200年的西方压迫中重新崛起。就国家治理而言,中华民族应该超越西方的治理模式,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并最终实现长治久安的国家制度;就社会生活而言,则应该弘扬礼仪之邦等优良传统,构建比西方自由主义更先进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实现这一宏大目标的道路,不能简单地复古,也不能照搬西方,而应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把几千年来滋养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二、【解读分析】
“两创”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要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儒学思想仍有其现实意义。儒学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完备的社会发展理论,它的核心理念是小康、大同、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不管是格物致知,还是修身齐家,最后的归宿就是治国平天下。儒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社会、历史和民族团结问题扛在肩上,把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放在自己的肩上。
所以,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三大遗产,在今天仍然具有特殊的意义:一、贤能政治,贤能任选。儒学通过贤能政治实现了社会理想;儒学经济是一种道德经济,它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念上比较接近。儒学以井田制和均田制为起点,以人人有饭吃为出发点,绝不提倡大鱼吃小鱼,鱼肉小虾的达尔文式市场经济。而儒学则将一切经济活动,尤其是追逐利益,划分出道德界限。第三,儒家的天下主义在今天看来也有其特殊的价值,它以天下为本,天下为公,天下为大同,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人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除了参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外,儒学还将走向社会,走向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以传统文化为资源,创造更美好的人生。目前,山东已经确立了“两创”战略,即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视察时,曾指出,国无德不兴,民无德不立。要在全社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意识,提高道德实践能力,特别是自觉实践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人生,形成向上、向善的人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既要有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又要有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行区,打造中国文化之都。
挖掘中华文化所蕴涵的积极价值观念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文化自信基本上就是价值自信。讲授仁爱、民本、信义、尚和、求大同的社会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孝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继承中华文化基因,必须从核心思想、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进行。在知识论上,“两创”的目的是要更新传统思想,当务之急是要将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进行社会科学化的加工和熔炼,使这种文化、思想的精髓融入现代知识体系和现代思想框架,从而为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借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要科学地对待儒学社会,就必须回归本源,汲取儒学的生命活力,推动中华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有关的探索和实践一再表明,这条路径中蕴藏着巨大的学术创新活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