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战略基点。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型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外部需求大幅波动,国内需求成为稳定预期、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因素。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民生为重点,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推进需求侧改革,充分挖掘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为辅的新格局,促进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益的提高,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二、【解读分析】
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础,以民生需求为导向。2016年至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每年增长6.5%,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扩大内需提供了重要的内生动力。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础,突出民生导向,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激发内需活力。首先要建立民生底线。扎实做好“六保”,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预期,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扩大最终消费。第二,必须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的就业可以促进居民收入的增长,从而扩大消费。因此,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最后,要补民生短板。加快填补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方面的不足,使扩大投资和拉动消费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础,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础,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2019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9.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占57.8%,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然而,面对新冠肺炎肺炎疫情,与供应方恢复生产的稳步进展相比,受疫情影响,需求方持续受到抑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处于较低水平,呈现需求复苏明显慢于供应、消费复苏明显慢于投资的趋势。因此,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础,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渗透生产、流通、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增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应性。
一方面,要建立完整的内需体系,就要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商品消费优化升级,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加强产品品牌、质量、标准、质量建设,加快释放文化、旅游、教育、养老等服务市场潜力。加快培育数字消费、网络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内需体系,投资应该发挥关键作用。引导投资在拉动消费、拉动工业、扩大就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推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一批基础雄厚、功能增强、效益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础,推进需求侧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线,重视需求侧管理,克服阻滞点,弥补不足,把生产、流通、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需求拉动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层次的动态平衡,提高国民经济体系的整体效率。供求是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法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就无法满足需求,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础,要从供需双方发力。在提高供给质量的同时,推进需求侧改革,促进生产和消费同步升级,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动态平衡。
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消费的发展逐渐增加了经济的驱动力。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消费水平和质量仍有提高空间。目前制约居民消费水平的核心阻滞点是消费能力。因此,需求侧改革的核心是满足人民的需求。一方面,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住房、医疗和教育的刚性支出将减少,从而进一步释放国民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