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近年来,《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深化新时期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相继出台,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使“体教融合健康第一”等关键词一跃进入公众视野。
二、【解读分析】
注重学校体育,是为了擦亮体育育人价值,为青少年夯实全面发展之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校和家庭有忽视体育锻炼的倾向,常常是“课后挤运动量”。缺乏体育锻炼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体质不断下降,“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体质健康水平仍然是学生素质的相对短板,校园体育也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从本质上说,体育不仅是教育的手段,而且是教育的内容,处于教育体系中。推进“体育智”,“体育心”,为青少年打牢全面发展的基石,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教育,使其回归教育本质,融入教育系统。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近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既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更突出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有“规划纲要”的意义,又提出了“硬骨头”“老矛盾”的改革目标和实现途径,有“施工图”的作用。例如,明确了教师力量薄弱、课时不足的问题,明确了“配强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针对活动缺乏、组织不力的问题,规定了“教、训、赛一体化体系”;针对缺乏考核机制、缺乏标准等问题,提出了“积极推进高校招生考试体育项目化”。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不是学校的事情,而是需要教育与体育两大体系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和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抓住体教融合的瓶颈问题,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想法引导着行动。用体育人夯实健康基石,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适应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寻找创新的范例。如江苏省一所大学对江苏籍新生进行了体质抽测,将其列为13个省区市生源地的基础;许多地方课堂上出现了具有地域性的体育课,山区学校攀岩登山、北方地区赏冰乐雪、南方学校水中畅游、草原地区跃马奔腾。使体育教育更适合青少年的兴趣取向和成长需要,可以引导和鼓励他们动起来、跑起来,从而享受快乐、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成长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目前,已确立了学校体育改革的宏观设计,要在中观、微观层面上继续加强政策供给与实践创新,不断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体制机制和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到2035年,基本形成多元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这一改革目标一定会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