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意见》,描绘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宏伟蓝图。“以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针。从“十一五”规划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十、四五”规划,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解读分析】
通过对70年历史进程的考察,可以看出五年规划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这种治理模式是与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相适应的,从一开始就是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重要制度逐步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初步建立。一九五三年六月,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造”总路线,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就在这种背景下,实施了第一个国家建设五年计划,迈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一步,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可见,“十一五”规划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起到了助推作用,这种治理方式本身也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执政之初就得到实践证明的制度工具。
这种执政方式与社会主义建设一起起步,对推动中国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九五三年十一五规划开始实施,标志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起步。从那以后,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直都在用这一方法描绘发展蓝图,确定发展重点,调动社会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充分显示了五年规划的执政效能和力量。这种执政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我党独特的执政经验。在最初制定五年计划时,我党学习了苏联的许多经验。作为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绝不照抄照搬苏联援建工程,尽可能使其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接受苏联专家的建议。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解放后,在恢复三年的时期,我们对于建设还很无知。接下来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了,对建设还不了解,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方法,但是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也不好。这些话,反映了我们党下定决心要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迫切愿望。我们党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成功地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五年计划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从编制方式、决策模式、框架体系,到指导思想、发展理念、目标内容,都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优势,成为中国特色鲜明的国家治理工具。
随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种治理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规律,自觉地用规律来指导丰富的社会实践。由"十一五"规划到"十五"规划的历程,就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认识、把握和发展、完善的过程。伴随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也在不断丰富,对国家治理工具的认识和运用也更加自觉和熟练。随后,五年计划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纯指令性经济计划,逐渐演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绘制了国家发展蓝图,确定了重大目标项目,并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了指导,规划的内容由单纯的经济计划,发展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方面的全面综合规划,规划过程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