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不仅把建设新的发展模式列为重点任务,而且将其确定为“十四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深刻认识这一战略任务的意义、基本要求和关键措施,对于实施这一战略任务至关重要。
二、【解读分析】
准确把握构建新型发展模式的核心任务和本质要求。关于新发展格局建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建议》从国内流通顺畅、促进国内国际双流通、全面促进消费、扩大投资空间等几个方面做了安排并提出了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完成两个核心任务。一是进一步加大扩大内需力度,充分释放内需潜力,让内需在支撑未来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第二,加快填补中国发展中的许多弱点和不足,进一步增强中国发展的弹性和安全性。
扩大内需不是新的要求和措施,但在新形势下更为重要和紧迫。根据《建议》,新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内需,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增强供给体系对内需的适应性。二是通过改革释放需求潜力。比如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优化收入分配关系,不断释放消费需求潜力;通过深化土地、金融等因素的市场化改革,投资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第三,处理好释放内部潜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以国内流通为主体与扩大对外开放并不矛盾,也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内部流通更加顺畅,内部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不仅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吸引全球资源,促进全球增长,也有利于增强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优势和能力,从而在对外开放和扩大外部需求方面发挥强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反之亦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流通,也可以为我们顺利开展国内流通,更好更有效地释放内部发展潜力创造更好的条件。
深化改革是构建新型发展模式的关键。构建新的发展模式看似是发展问题,实际上是改革开放问题。无论是加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弥补经济发展的不足,还是充分利用中国的优势挖掘内需潜力,都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议》对“十四五”期间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做了全面部署。从加快建设新的发展模式的要求出发,我们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
首先,要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激发各种市场主体的活力。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各种无形壁垒,加强产权保护,稳定民营企业家的预期和信心。第二,通过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使其更好地发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第三,进一步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农村建设,释放农村投资潜力。第四,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相关制度,包括加快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市场准入评估制度,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其次,要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建设新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下一步发展争取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在扩大对外开放问题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完善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了“吸收和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和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以高度开放推进深度市场化改革”等诸多明确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关键是落实这些要求。
第三,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和环境。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也是一项包括文化、理念和制度在内的社会系统工程。可以预见,下一步国际创新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必须大力改革我国的教育、科研和人才管理体制,解决许多制约创新的“瓶颈”问题,营造适应新时期创新发展需要的创新生态和环境。说到底,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中美经贸摩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加快创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吸引人才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最后,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推进改革的方式方法。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改革的成功经验,有必要从两个方面推进改革措施的实施。第一,更好的处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改革已经进展到现阶段,顶层设计无疑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顶层设计要明确方向和原则,给基层探索留有足够的空间。二是加快完善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干部的积极激励,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更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特别是地方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