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阶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的进一步巩固时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落实新发展观、要求翻越山脊的关键时期;这是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和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时期,也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关键时期。无论从底线思维还是战略思维角度衡量,优化营商环境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解读分析】
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率,就必须优化营商环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意见》强调,要以更高起点、更高层次和更高目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整、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这个要求,我国的营商环境还存在很多问题。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市场与社会关系,关键基础改革要有突破性、基础性,解放、创造和保护先进的生产力,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政府管理和服务要创新,市场经济法制要健全,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灵活反应、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它是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制度优势、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效率的迫切需要。
政府要准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优化营商环境。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对直接投资和招商引资抱有极大热情,GDP的高增长几乎是“一派胡言”,这让我们看到了许多粗放型增长的景象,但也留下了许多问题,如一些优惠政策突破了底线,圈地建楼而不开发,野蛮开采矿产,破坏生态,等等。十八大以来,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党中央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改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这不仅是市场的问题,更需要政府发挥更大作用。改善商业环境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改善营商环境当然对招商引资和GDP增长有帮助,但优化营商环境不只是招商引资,也不只是GDP增长,而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保持经济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府是优化商业环境的主体,也要准确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首先,市场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取决于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放权、减权和减利,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它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为民众提供便利。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也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应该从事前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同时也是对政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一次“大考验”。
要保障产业链的安全稳定,维护国家产业和经济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优化营商环境。目前,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各个方面都在进行着深刻的调整,新冠肺炎的全球流行,使这个大的变化趋势加速发展,世界进入了动荡和变化的时期,不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在一些国家盛行,民粹主义、种族主义等思潮活跃,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和领导地位,美国以守成大国的身份,采取了多种措施遏制中国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政治误导、战略遏制和全面施压,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当今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化倒退等国际经贸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更好地谋求国家发展,更好地打持久战,做好思想和工作准备。在新的形势下,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就必须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提高竞争力。如今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不利的情况,一些产业链上的供应链断裂、脱节,一些外企、民企走了,低端产业、企业死了,高端产业、企业进不去。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一方面要进行“卧薪尝胆”式的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自主可控,真正本土化;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度,使现有外资企业不愿离开中国。两者都取决于能否在世界范围内创造出最佳的商业环境。商业环境好了,就能对冲世界的不稳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