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理论是旗帜,理论指引方向,理论凝聚力量,理论引导实践。中共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思想旗帜,夯实理论基础,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注入了澎湃的精神动力。
二、【解读分析】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去追求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时间是思维的源泉,实践是理论的源泉。马克思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在不断地根据时代、实践、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充实自己的历史。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作为一种革命性、批判性、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必然会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现、前进、创新,使之具有创新的力量和不灭的生命力。善于倾听时代声音,关注时代主题,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精心组织理论研究队伍,整合优势资源,突破地域、学科、领域的界限,开展“兵团式”“集群式”协同作战,推动了一系列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更加强大,更具说服力,也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
用实践观面对问题,用创新理论引领实践,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消灭"。马克思通过历史的运动来改造世界,通过不断改造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从而赋予了实践的力量。每一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问题。而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服务于实践并领导实践,需要对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人民,是新时代宣传理论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习强国、理论研讨会等重要渠道和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了这一思想走向深渊、走向现实、走向内心,实现了理论“飞向千家万户”,使这一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以思想火炬引领“中国号”复兴巨轮破浪前行。
用完整的理论去说服,让直抵灵魂的理论去塑造人,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展示。马克思主义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使人信服。“彻底,是指抓住事物的本质。”缺乏学术基础作为支撑的理论是肤浅的,是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和说服力的,是无法被读者接受的。唯有在深厚的学术基础的支持下,我们才能从更高的学术视野和更深的理论层面分析问题,从更广阔的视野观察现实,提出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观点和见解。十九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大学思政课和工程专业文科教材建设,以及培养和造就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而且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中种下信仰的种子,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广大青年中生根发芽,教育更多的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奉者、积极传播者、坚定实践者,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坚定信念更加坚定。
这个时代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产生理论;这个时代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产生思想。马克思虽然给我们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指明了方向,但它没有也不可能给我们现实问题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以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关注人类命运,回答时代问题,引导创新实践,使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放射出更灿烂的真理光芒,是当代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