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4个5年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以科学技术自立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势头,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期的战略配置。
二、【解读分析】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变的大变化之中,科技创新是其中的关键变量。以科技自主创新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才能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才能在危机四伏中孕育先机,在危机四伏中开创新局面。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依赖于科研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大学作为学科与人才的聚集地、育人的高地、创新的策源地,要主动承担历史责任,担当攻关的重任,建设新型的研究型大学,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
构建新型研究型大学,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应把重点放在实现“0-1”突破上,切实解决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现实问题。从0到1并不容易,要想取得突破,就必须有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而大学要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要提高科学研究的原创性能力,还要大力开展基础研究。重视基础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高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在应用技术领域存在大量基础研究问题,不加以解决,就无法从根本上掌握关键共性技术。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与育人紧密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教融合,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为青年教师和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在内的创新人才创造一个创新的氛围,并鼓励他们攀登科学高峰。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现实出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观念的更新、战略的设计、体制的支撑等,当前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努力构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供给高地。新兴的研究型大学应发挥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成为培养一流科技人才的沃土。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尤其要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估机制,为从事原创性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支持和保障,使其在宽松的环境下,“零距离”地解决“零到一”的问题。要全面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良好氛围,营造师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克服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等顽疾顽疾,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新时代的教育评价改革作出新的贡献。指导科研人员把握研究方向,追求富有思想性的学术,以解决重大问题和促进成果应用为导向,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激励科研人员追求原创性的创新,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学术研究方向,不要盲目追随学术热点,开拓学科前沿。重视学术贡献、社会贡献和人才贡献,引导科研人员回归科研本源,潜心学术研究。实施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信任从事原始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帮助他们摆脱繁杂的事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以问题为导向,遵循科研规律,完善科研管理体制,通过流程再造,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效率,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释放其创新活力,大力提高科研人员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