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我们的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系统完备,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身。近几年来,我国在石窟寺的抢救保护、考古研究和展示利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要看到,石窟寺多处于荒郊野外,保护管理难度较大;石窟寺长期面临水患、岩体失稳和石雕表面风化等病害威胁,以及人为破坏,安全风险高;相关从业人员不足,保护关键技术攻关困难,展示利用水平低等问题十分突出。
为解决这些难点和瓶颈,《意见》提出了系统规划,全面部署了新时期石窟寺的保护利用工作。这一制度的出台,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石窟寺保护工作的重视,也是加强新时期石窟寺保护与利用的现实需要。
二、【解读分析】
经过7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石窟寺保护工作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工作思路,有效地改善了石窟寺的保存状况。但由于大量的石窟寺塑像、壁画等的保护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中小石窟寺塑像都没有进行保护,抢救性保护势在必行。
该意见从三个层面对石窟寺本体保护工作进行了部署。
一是做好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与规划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石窟寺保护专项规划,全面掌握全国石窟寺保护利用的基本情况、保存状况、主要风险、保护管理等情况,统筹谋划全国石窟寺保护利用的主要思路、重要任务和措施。当前,国家文物局已印发了有关通知,开展了培训,专项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中,石窟寺的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同步启动。
二是组织实施了石窟寺保护大工程。对部分地区的中小石窟寺进行抢救性保护,消除文物险情;对重要石窟寺进行保护示范,强化预防性保护和研究性修缮理念,使保护工程在科研、科技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石窟寺进行安全防护示范,加强各地石窟寺安全防护设施和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完善人防、物防、技防设施,提高石窟寺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
三是推动石窟寺日常维护工作常态化。目前文物保护的总体趋势已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加强日常养护和监测,定期对文物进行健康评估,建立石窟寺健康档案。
为充分发挥石窟寺保护与利用的示范作用,计划在石窟寺分布密集的河西走廊、川渝地区等地,建设主题鲜明的国家文物保护线、国家遗址公园,打造具有艺术感染力、文化魅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文化地标。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日前也发布了相关通知,要求各地区石窟寺制定开放管理要求,到2020年底前,对游客容量和重点洞窟的最大瞬时容量进行核定、公布,并采取网络预约等方式进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