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国的考古工作从一开始就肩负着探索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任。多年来,考古发现不断利用大量事实增加信任,消除疑虑,证明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滋养和坚实的理论支撑。“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中国风格考古学,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政治眼光,深刻阐述了考古工作的地位作用,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指出“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以事实反省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种种歪曲,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持”,对进一步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了要求。
二、【解读分析】
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中国古代史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例如,夏朝史学研究虽有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空白。因为文字记载不足,需要通过考古发现来证明其信史,比如“三皇五帝”之类的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真人?这是考古学上的一个“未解之谜”,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大问题。他指出,这些问题“需要考古学的努力来解开谜底”,并安排回答如下问题:第一,实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学中国》等重大课题。强化考古学资源和政策需求调研,提高考古学工作规划水平;二是围绕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统筹安排,集中力量,不断取得突破。
“发掘、整理和解读考古成果”,考古学涉及地质、水文、岩土、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它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来充分利用考古成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考古工作者要与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做好对出土文物、遗址的研究与解读,以实现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史学应吸收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及时完善中国古代史学的部分内容,使其能够完整、准确地叙述中国古代史学,充分发挥史学育人的作用。
“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的文明,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是对民族精神的维护。保存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存历史,传承文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考古学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加以妥善保护和利用”。总书记就如何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六项要求:一是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二是将保护放在首位,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作用;三是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将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家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四是制定“先考古,后流转”的制度设计与配套政策,将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家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加强考古学能力建设,提高考古学学科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考古学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科研成果大量涌现,学科体系日趋完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能力显著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纪元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国家的复兴。考古有其独特的优势,迎来了繁荣发展的良好时机。他指出,“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包括对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认识论标准的探索,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了进一步加强考古学的能力建设,总书记提出了“用科学和技术提供新的手段和工具,提高考古学工作的发现和分析能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考古学人才建设方面,总书记提出“积极培养和加强考古学队伍,使更多的年轻人热爱和投身于考古学,为考古学事业培养接班人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