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华图教育 2020-11-29 10:31

一、【背景材料】

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历史和现实,着眼全局和长远作出的战略决策,必将引导和激励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担当,在实践创新中进行文化创新,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谱写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二、【解读分析】

铸造强烈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任何意识形态、任何文化都有占有统一地位的旗帜和灵魂。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化来说,旗帜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建设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随时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保持新的活力,否则就会失去灵魂,失去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主要是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本制度贯彻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牢牢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坚定主心骨、准定盘星,在复杂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生态中,分析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和落后,清晰积极和消极,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抗腐败文化的影响,促进全体人民在复杂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

厚植强基。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早期农耕生产实践到现代革命实践,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适应的主要文化表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累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这三者聚集在现代中国文化的主体和主流中,构筑了现代中国文化优势的三个支点,其中包含了文化自信的充分基础,表现了文化自信的充分理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动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正确认识和辩证把握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正确处理本来和外来、现在和未来、继承和创新、转化和发展的关系,大力推进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转化和发展的关系。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的仓储饱满,更是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每个人都知道礼节的荣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着标志。要把提高社会文明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重视建设,以立为基础,坚持长期工作,坚持努力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重点,统一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提高人民精神力量,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依法治国和德治国有机结合,大力培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领导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进发展的作用。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家庭教师家风建设,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成了国家文化工作的一体两翼。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证人民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全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文化繁荣的问题。要抓住文化事业,抓住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另一方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影、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使人民享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应,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另一方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应。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新文化形式的发展,改造传统文化形式,提高质量利益和核心竞争力。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掌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结构形成。

更多推荐

近三年山东省直机关遴选考题分析VS部分地市遴选考题分析

2024-03-12 17:01

【体制杂谈】体制内这十个部门千万不要去!

2024-01-02 15:12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2021-01-26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