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关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群众调查情况,详细了解重庆武隆交通状况,亲切慰问湖北恩施发展好富硒产业……在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代表委员面前,这些感人的情景,展现了领导干部对人民深切的感情,彰显了我党不变的为民初心。"我们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内蒙古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要求全体党员和干部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真情去解决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这是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解读分析】
建国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人民过上好日子。”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幸福就是党的事业。」党要为人民谋幸福,人民群众什么方面不高兴、不高兴、不满意,我们就从哪方面着手,千方百计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亿万群众基本生活兜底;解决世界上最困难的就业问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突破1300万人;解决世界上最复杂的扶贫难题,到2020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现行标准下的脱贫,全面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面对突如其来的肺炎新发疫情,无论年龄再大、病情再严重,都决不能放弃救治;十八大以来,始终不渝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来之不易的成就,兑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
目前,疫情的爆发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冲击,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要不断造福于人民,就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手边,切实把这件事落到实处。两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把民生放在首位的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把经济基本盘放在首位,把民生放在首位,把实事办好。怎样稳定和扩大就业?怎样改善基本医疗服务?怎样扩大农民增收渠道?怎样加强基本的民生保障?怎样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在每个问号后面,都有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解忧。我们应该努力克服疾病暴发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加努力地解决突出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做好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支持,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视察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百姓办实事的多少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准。”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把造福人民的实事办实,把造福人民的好事办好,把造福人民的难事办妥当,这是一种承诺,更是一种忠诚。党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他们手中的权力和岗位,是由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了党和人民而做的事情,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建立一种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求名利,切实做到为官有为,为民谋福。
由“能够吃饱肚子”到“能够吃‘净粮’”,再到“能吃细粮,还能常吃肉”,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这代人有一种情结,扶一帮老百姓特别是农民走上了幸福的道路。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现在,脱贫攻坚已迫在眉睫,全面小康已是大势所趋,美好的日子还未到来。不管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我们都要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地为人民谋利益,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美好,生活越幸福,这是共产党人的心声,也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