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目标,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强调了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为实现目标指明了方向。要实现2035年的长远目标,开个好头是最重要的任务。定期进行国民经济发展前景顶层设计,逐步完成初步任务,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们面临着两大挑战,即国际环境深度衰退,国际形势不稳定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同时,我们也处于两个战略机遇期,即做好产业,壮大实体经济,扩大国内市场,扩大创意需求,释放消费需求。机遇与挑战并存,应以新的发展观为指导,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更高起点上,夯实基础,积极探索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解读分析】
大力推进科技强国战略,进一步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力争在二〇三五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优质发展不能受制于人,首先要在科技上自力更生,在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第一,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居世界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17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6倍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9%,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与欧盟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基于这一点,全会提出,要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中心位置,以创新驱动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提高,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展望二〇三五年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将逐步实现。
优质的供给将进一步释放创新的、潜在的需求,以“需求驱动”全面支撑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战略。坚持以实体经济为中心,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逐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内部循环畅通。我们应该通过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来打通国内循环的堵点,解决核心要素流动的痛点,突破体制的结构性难题,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现代的市场经济体系,不断畅通国内大循环。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扩大内需潜力。当前,我国城市化率约为60%,每年以1%的速度增长,到二〇三五年约有3亿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以此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市场。
要把深化改革作为出发点,坚持创新驱动和需求驱动相结合,以“双驱动”支撑“两轮驱动”,构建新的发展格局。面对新一轮的全球增长,只有改革派进入,只有创新派强大,只有改革派胜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改革与创新,改革与需要,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用好关键一招,是我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法宝。可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使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使三农问题得到重点解决,最终走向优质高效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