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今天的世界经历了一百年没有的大变局,新冠肺炎的流行加速了这个大变局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处于改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变增长动力的攻势期,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多短板弱点。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弥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弱点,在危机中培育先机,在变局中开设新局,充分发挥中国人才资本和人才资源优势,积极规划、多措并举,激发各种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解读分析】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来支撑。人才济济,资源第一。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高质量发展,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培育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就必须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积极塑造“人才红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制造行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2008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将发展制造业作为重要治理方向,有的还提出了诸如“再工业化”这样的产业振兴方案。从今年开始,对抗新发肺炎疫情的斗争更加突出了强大的制造业在抵御风险中的突出作用。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还存在“卡脖子”问题,亟需发挥我国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潜能,解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强创新驱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人力资本和人才是根本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几年来,各国纷纷发力抢占技术高地,加快相关产业布局,希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的优势,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活力,积极培育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在全球范围内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国际化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团队。目前,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优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快突破制约人才优势发挥的体制机制瓶颈。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口素质;继续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支持水平,主要用于扩大普惠性资源,补充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园条件;完善职业教育的相关标准,注重教学、教材的质量,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模式改革,扩大职业教育培训规模;完善高等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等等。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使人才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强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高校学科、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的动态调整机制;统筹产业发展与人才开发,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育;重视人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开展高质量职业教育;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健全健康教育体系,积极筹划、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口资源,支持具有良好健康条件和就业意愿的低龄老年人“再就业”。人力资源配置优化。在我国,人才资源的地区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小城市的人才支持不足,部分地区的人才流失严重,中西部地区高端人才的缺乏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障碍。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教育、医疗、科技、管理干部等方面的人才支持,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市场体系和符合地方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管理体系,解决人才资源在产业、区域等层次上的错配。
要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使其发挥作用。要增强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必须加强体制机制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环境的建设,加速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竞相成长的激励机制、人才各显神通的竞争机制、人才各显神通的竞争机制,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应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完善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不以地域为界限,不以开发为目的,不拘一格地用好人才,确保人才能进、能留、能用。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健全双向沟通、传递就业信息渠道和中介服务等,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匹配度,稳定就业岗位;加强逆周期调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营造一种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将宽容失败的观念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不断培养创新、宽容的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促进资金、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有效、合理流动;要积极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完善创新支持、创新风险防范、创新失败退出和后续扶持等制度和政策,大力弘扬创业精神,鼓励和支持企业家发挥创新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