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扶贫摘帽后的“接力跑”,很多地方都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追求,自觉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不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要求,而是一项长期的使命担当。通过外出务工和发展乡村旅游、种养养殖业,云南省临沧市邦佑村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但仍有3名扶贫干部驻村帮扶,帮助大家解决大事小情。自云南省贡山县“一越跨越千年”独龙族整村脱贫以来,当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狠抓生态农业、旅游业、生态保护等六项重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扶贫摘帽后的“接力跑”,很多地方都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二、【解读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终结者和起始者包含着辩证的思维,体现着我党造福人民的不懈追求,体现着一以贯之的奋斗境界和长久的成就。目前,我国区域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硕果累累,坚定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的起点意味着新的使命、要求和行动。如何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制向未来平稳过渡,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怎样做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促进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的全面振兴?答好这些新题型,关键是要有决心、有开拓精神、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努力为人民谋幸福。
2000年前,自《诗经》出版以来,“小康”就成了人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代名词,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小康的认知和追求,经过时间的洗礼,让梦想逐步照进现实。由“可以吃饱肚子”到“可以吃‘净粮’”,再到“可以吃细粮,但也可以常吃肉”,陕北黄土高原上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憧憬,映衬出他们世世代代奋斗的脚印。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咬定小康目标不放松,我们不断深化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不断丰富小康社会的内涵,从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小康到全面小康。
历史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足以彪炳史册。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返贫与致贫因素依然存在,相对贫困依然存在。只有不舍寸功的人,才会做善事。根据各地的初步调查,已经脱贫的人口中有近200万人面临返贫的危险,还有近300万人处于边缘状态。尤其是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洪涝地质灾害的影响,部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可能会增加,巩固脱贫成果更加困难,要求更加严格。为此,我们既要立足当前,补齐短板,增强弱项,又要从实际出发,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着手,从长远出发,激发贫困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没有任何一个目标任务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要靠更大的力度、更强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
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奋斗的连续性。坚定了决心,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锤定音,一锤定音!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追求,自觉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不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要求,而是一项长期的使命担当。如今,人们期待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面对日益增长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不能有丝毫的骄傲感,更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目的不变,目标不移,步子不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能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九大报告描绘了未来发展蓝图,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奋发有为,奋发有为,书写新的更美篇章,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