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作为十四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分级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社会救助是一项兜底性的基础性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它起着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印发的《关于改革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提出了“用2年左右时间,形成分层分类、城乡统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到2035年,实现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体现了党的执政宗旨。
二、【解读分析】
在新形势下,明确社会救助职能的新定位,找准制度创新的新思路。伴随着绝对贫困现象的消退,相对贫困问题逐渐凸显,导致致贫的原因由收入因素转变为权利、机会和能力不足,社会救助从单一的短期救助逐步发展为“物质+服务”的综合性救助。社会救助体系越来越注重维护救助对象的尊严,注重激发救助对象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救助对象的潜在群体,并在不同生命阶段覆盖救助需求,从保障基本生活延伸到社会风险防范、发展能力提升、社会资本培育等。基于这一背景,在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和反贫困政策框架下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要立足于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础性、兜底性功能定位,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和紧急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补充,构建完善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应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遵循底线思维和社会政策托底要求,实现制度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应树立以家庭和社区为中心的救助理念,增强社会救助制度的创新能力,通过有效的政策组合,使社会救助在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心理救助、法律援助等方面形成合力;应实施积极的社会救助政策,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因素,以提高可持续生存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为核心,构建大的社会救助体系;应不断扩大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并加强城乡、区域的统筹衔接,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构建主动发现机制,准确把握救助需求,优化救助评估程序,推进“放管服”改革。要实现应救尽救,必须建立相应的相对贫困人口主动发现机制,完善救助对象确认机制,从制度、人群、需求等方面实现救助全覆盖。因此,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根据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规模和需要,以多维贫困标准为基础,运用大数据技术,准确识别困难群体多样化、多层次的救助需求。根据申请家庭的需求评估机制,将未成年人、有劳动能力的人、灵活就业的人、贫困的老人等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分类,完善救助对象的分级管理,提供差异化的个性化救助,使社会救助政策、资源、服务与需求精确匹配,提高救助对象的生存能力和社会融入能力。定期监测重要救助群体的生活风险或危机事件,提高预判能力。在缩小相对贫困的基础上,将最低工资、物价上涨和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积极主动地及时了解救助对象家庭情况,增强救助的包容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推动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下放,加快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核程序,加强工作人员业务政策培训,实行一站式受理、审核审批,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服务管理转型升级。
促进救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加强合作共赢,提高救援效率。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化社会救助数据流程,完善数据安全体系,提高社会救助管理水平。对救助对象的健康、教育、居住、就业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加强动态管理,实现探视全覆盖,为主动发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提供信息参考。有效整合各类救助信息,加强救助资源整合,形成智慧合作社会救助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公益创投等方式,对困难群体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救助服务。以社区居民、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区居民等为主体,开展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下沉,构建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综合平台,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形成社会救助共同体,打通社会救助的“最后一公里”。要加强对社会救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化救助信息与资源整合,实现精准、高效、智慧救助。
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强化紧急情况下的社会救助工作。明确社会救助体系内部各救助项目的制度边界,实现系统间的有效衔接,促进项目优化组合。加强系统整体的协调。将最低生活保障与特困人员救助、临时救助及其他救助在内容上交叉重叠;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康复救助项目。搞好紧急救援工作,完善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注重社会救助体系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形成救助合力。我们将积极探索发展社会救助服务,将服务救助作为就业援助、康复救助等项目的重要实现途径,通过扩大社会工作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创投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服务。适当调整社会救助资金投入比例,增加医疗、住房、教育、急难救助等专项救助资金投入,加快建立符合各专项救助特点的申请对象认定机制,取消专项救助项目和低保项目捆绑,促进社会救助协调发展,实现共赢。构建老年人护理救助体系,建立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救助体系,建立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儿童的关爱保护体系,建立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儿童的就业援助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政策的统筹衔接,提高管理效率和制度效益,实现社会救助项目之间、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