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华图教育 2020-12-11 23:34

一、【背景材料】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作为十四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分级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社会救助是一项兜底性的基础性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它起着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印发的《关于改革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提出了“用2年左右时间,形成分层分类、城乡统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到2035年,实现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体现了党的执政宗旨。

二、【解读分析】

在新形势下,明确社会救助职能的新定位,找准制度创新的新思路。伴随着绝对贫困现象的消退,相对贫困问题逐渐凸显,导致致贫的原因由收入因素转变为权利、机会和能力不足,社会救助从单一的短期救助逐步发展为“物质+服务”的综合性救助。社会救助体系越来越注重维护救助对象的尊严,注重激发救助对象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救助对象的潜在群体,并在不同生命阶段覆盖救助需求,从保障基本生活延伸到社会风险防范、发展能力提升、社会资本培育等。基于这一背景,在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和反贫困政策框架下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要立足于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础性、兜底性功能定位,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和紧急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补充,构建完善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应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遵循底线思维和社会政策托底要求,实现制度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应树立以家庭和社区为中心的救助理念,增强社会救助制度的创新能力,通过有效的政策组合,使社会救助在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心理救助、法律援助等方面形成合力;应实施积极的社会救助政策,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因素,以提高可持续生存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为核心,构建大的社会救助体系;应不断扩大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并加强城乡、区域的统筹衔接,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构建主动发现机制,准确把握救助需求,优化救助评估程序,推进“放管服”改革。要实现应救尽救,必须建立相应的相对贫困人口主动发现机制,完善救助对象确认机制,从制度、人群、需求等方面实现救助全覆盖。因此,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根据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规模和需要,以多维贫困标准为基础,运用大数据技术,准确识别困难群体多样化、多层次的救助需求。根据申请家庭的需求评估机制,将未成年人、有劳动能力的人、灵活就业的人、贫困的老人等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分类,完善救助对象的分级管理,提供差异化的个性化救助,使社会救助政策、资源、服务与需求精确匹配,提高救助对象的生存能力和社会融入能力。定期监测重要救助群体的生活风险或危机事件,提高预判能力。在缩小相对贫困的基础上,将最低工资、物价上涨和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积极主动地及时了解救助对象家庭情况,增强救助的包容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推动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下放,加快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核程序,加强工作人员业务政策培训,实行一站式受理、审核审批,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服务管理转型升级。

促进救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加强合作共赢,提高救援效率。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化社会救助数据流程,完善数据安全体系,提高社会救助管理水平。对救助对象的健康、教育、居住、就业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加强动态管理,实现探视全覆盖,为主动发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提供信息参考。有效整合各类救助信息,加强救助资源整合,形成智慧合作社会救助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公益创投等方式,对困难群体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救助服务。以社区居民、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区居民等为主体,开展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下沉,构建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综合平台,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形成社会救助共同体,打通社会救助的“最后一公里”。要加强对社会救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化救助信息与资源整合,实现精准、高效、智慧救助。

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强化紧急情况下的社会救助工作。明确社会救助体系内部各救助项目的制度边界,实现系统间的有效衔接,促进项目优化组合。加强系统整体的协调。将最低生活保障与特困人员救助、临时救助及其他救助在内容上交叉重叠;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康复救助项目。搞好紧急救援工作,完善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注重社会救助体系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形成救助合力。我们将积极探索发展社会救助服务,将服务救助作为就业援助、康复救助等项目的重要实现途径,通过扩大社会工作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创投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服务。适当调整社会救助资金投入比例,增加医疗、住房、教育、急难救助等专项救助资金投入,加快建立符合各专项救助特点的申请对象认定机制,取消专项救助项目和低保项目捆绑,促进社会救助协调发展,实现共赢。构建老年人护理救助体系,建立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救助体系,建立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儿童的关爱保护体系,建立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儿童的就业援助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政策的统筹衔接,提高管理效率和制度效益,实现社会救助项目之间、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

更多推荐

激活旧事物的“一池春水”_遴选笔试备考

2024-03-11 15:33

【体制杂谈】体制内哪些岗位升得快?

2023-12-22 16:52

为什么清北毕业生喜欢去体制内?

2023-10-01 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