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打好扶贫攻坚战,成败之举在于“精”_遴选笔试备考

华图教育 2023-05-19 16:06

精准扶贫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之光,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然而,当前扶贫形势依旧严峻,扶贫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粗放的问题针对性不强,扶贫对象“蒙上面纱”、不辨真假……种种问题严重制约了扶贫工作的开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一难题?精准扶贫是关键。

创新扶贫思路,实现精准扶贫。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扶贫工作重在“精准”,工作方式和方法要创新。福建宁德市,作为典型的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一度陷入僵局,扶贫难度大。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创新扶贫思路,从“输血”到“造血”,提出了生产脱贫、异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脱贫等新的发展思路,实现了从以前粗放式扶贫到现在精准扶贫的转变。成功的案例给全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参考,能真正结合各地实际,运用创新的扶贫思路实现精准扶贫。

转变干部观念,实现精准扶贫。扶贫政策落实的好不好、工作落实到位不到位,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的扶贫理念是否正确。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人情扶贫、关系扶贫等问题,其根源在于扶贫干部错误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倘若扶贫干部能树立正确的扶贫观、群众观,深刻认识、领会精准扶贫的精髓,不要搞“天女散花”、“大水漫灌”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是学懂弄通扶贫政策、灵活创新扶贫方式,就能真正将脱贫攻坚落到实处。实施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扶贫干部是“主力军”,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转变扶贫观念,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完善扶贫制度,实现精准扶贫。从粗放式扶贫到精准扶贫,党中央结合工作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的转变了扶贫的工作思路,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扶贫制度是核心。异地搬迁工作、产业扶贫项目、教育脱贫工作等之所以在扶贫开发中落实不够好,与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密切相关,成为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短板”。解决当前存在这些短板,务必要抓关键、找核心,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来确定哪些人需要继续帮扶,哪些人可以转入保障兜底,以扶贫工作的精准管理来再造社会。

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脱贫,从扶贫先“扶志”到“扶志”与“扶智”同频共振,一系列扶贫举措都是精准扶贫的创新方式。要想实现精准扶贫,转变思想是前提,完善制度是保障,创新思路是关键。加快实现精准扶贫,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轮破浪前行。

更多推荐

【招录446人】2023吉林省市州级以上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数据分析

2023-10-09 14:01

【遴选备考】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吉林篇章

2021-04-17 12:36

【吉林遴选政策理论】吉林省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办法解读

2020-12-07 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