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县域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聚焦助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打造“科技创新+县域经济”的校地企深度融合发展模式。
一、构建四方联动机制,让协作更加精准化
高校要积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域内企业的联系协同,建立健全“市、县、企、校”四方联动机制,聚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助力地方打造高水平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市级党委政府突出产业发展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围绕区域经济特色,明确产业发展战略方向和实施路线;县级党委政府聚焦本地特色产业搭建合作对接平台,细化战略任务,强化基础支撑;企业聚焦创新短板和研发瓶颈,提出具体问题和实际需求;学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组织科研团队走出校园、上门服务,鼓励引导专家教授将论文写到企业“生产线”上。
通过市、县、企、校四方有效联动,精准对接地方、企业需求,实现目标同向、工作同频、项目同建、资源同享,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人才智力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有机衔接。
二、打造校地企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深度融合
构建“地市+学校”“县市+学校”“企业+学校”以及“企业+学院”四级合作平台,积极打造校地企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科技创新+县域经济”向深向实发展。
学校与市级党委政府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为校地合作发展系统谋篇布局,明确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平台共建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面向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等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校地企整体科研水平提升。共同探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校企共建研发攻关团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共同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同县域相关方开展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的直接互动,使“求真”与“致用”互通。
三、落地“六个一批”,切实推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依据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结合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不同层次需求,以“六个一批”推动“科技创新+县域经济”见成效,即:协同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打造一批创新联合体、优化整合一批技术创新平台、择优选派一批科技服务特派员、推进实施一批专利转化项目、培育扶持一批企业提档升级。
通过目标导向和系统驱动,将自发性合作的“单打独斗”转变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集群协同作战”,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研发、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全流程服务,为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装备改进、工艺技术创新等提供系统化技术支持,切实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做到不走过场、不留虚名,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根,真正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