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_地方遴选政策理论

华图教育 2022-09-16 22:22

一、华图遴选背景材料

北京冬奥闭幕式上的“折柳送别”诉说中国式浪漫;拿下中国雪上项目首金的谷爱凌,雪服上印着中国龙,雪板上刻着龙纹,骄傲地说要把中国元素带到世界、带到自由式滑雪中……明月寄相思,家国总关情。中秋佳节是传统文化的纽带,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 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二、华图遴选考题

近年来,带有中国元素的节目和产品不断火出圈,比如《只此青绿》、《唐宫夜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等,都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其背后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走红,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华图遴选参考解析

把一个国家的历史资源、文化遗产滋养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传统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模式和社会行动,同时也是当下的人们获得民族认同感,增强国家向心力、团结力的思想源泉。这种来自于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磨砺,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思维结构,塑造了中国人的整体价值取向,凝结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感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普遍主义精神,是最为基础、最为根本,也是最为深沉的文化自信源泉。

礼敬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我们的传统文化自先秦时期发端,在春秋战国时期共8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诸子百家的融会贯通,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大体轮廓和框架,奠定了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发展的路径和品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与融合使文化发展呈现多元格局,儒释道共同发展,到唐宋时期蔚为大观。元明清之际,传统文化日臻烂熟并努力寻求突破,鸦片战争结束了封建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迎来了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以前对于传统文化毫无怀疑的学人士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而随着洋枪洋炮进入的西方文化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获得了绝对的优势,渐渐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我们开始变得自卑,并把中国落后贫穷的原因归结到了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落后。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整个社会呈现出较为激进的反传统倾向,打倒孔家店,废除汉字,不读中国书,一度成为社会潮流。在这种文化自卑情结中,我们丧失了话语权,一切思想体系、话语体系都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中国本位意识、文化主体立场丧失殆尽。

新中国成立之前,对于自己文化的不自信更是加剧了对整个社会、制度、国家的不自信,整个社会一盘散沙,道德体系分崩离析,精神信仰付之阙如,人民的精神面貌萎靡不振。先后游历过欧洲的梁启超先生就说,欧洲人走在街上昂首挺胸,充满自信,而我们的国人则自卑怯懦,目光呆滞。在近代100多年的时间,积贫积弱的中国很难树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国力孱弱必然导致人格的矮化和尊严的丧失。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们的经济实力大为提升,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与之相适应,精神文化领域也需要一次重新的塑造和提升。传统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并且还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要理解历史文化发展的一脉相承性,必须尊重自己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尊重本民族的社会习俗,尊重本民族的生活模式,尊重本民族的发展方式,坚持中国本位立场,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是否有文化底气,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否坚固,关键在于是否心底里有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和广泛认同,我们不能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举棋不定,或者干脆全盘否定,向其泼脏水,礼敬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我们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目前,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的文化大讨论,90年代初的国学热,到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崛起,大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基本上已走出自卑的阴霾,开始对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上大致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有促进和推动作用,他们之间并不是矛盾的关系,在当前应该大力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使其和马克思主义相适应,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相适应。

然而,传统文化由于诞生于血缘宗法和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它的身上势必带有一些较为负面和消极落后的因素,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瑕瑜互见,杂糅在一起,有时很难将他们截然划分开来,所以,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依然要坚持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思想,将其科学合理地进行阐扬、提炼和运用,以使其更加适应我们当前社会的实际。比如,传统的儒家文化可分为政治化的儒家和伦理化的儒家,政治化的儒家比如强调特权,强调差等次序,就要剔除,而伦理化的儒家如爱国、孝亲、忠诚、正直、勤奋、创新等等就应该大力继承和弘扬,这是剥离了传统文化中落后因素后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具有普遍主义精神的伦理道德精神,这是中国人内心生生不息的一种价值信仰,是中华文明之所以昂扬于世间的精神范式,而这种精神也是当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需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要花大力气去继承和弘扬的。

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为我们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也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只有剥离了、剔除了那些落后消极的因子,我们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信心。因此,可以说,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只有做到了将我们的优秀的价值信仰、道德审美体系充分阐扬,才有可能在文化竞争的格局中做到不被外界迷惑,始终坚守并深刻体认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并以一种平等、豁达、自豪的心态积极参与到全球的文明对话当中。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

更多推荐

【遴选热点】人民网三评“蹭流量”之一:丧失底线,败坏风气

2024-03-25 16:40

【遴选金句】密切联系群众

2024-02-18 10:04

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_中央遴选政策理论

2022-09-15 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