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遴选范文赏析】封建遗毒犹存,攀比之风仍烈:别让乡村陋习吞噬脱贫成果

华图教育 2021-05-13 15:33

“一个媳妇半条命”“一场丧事两头空”。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一系列不良风气、陈规陋习曾是一些地区乡村致贫的重要原因。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仅是努力奋斗的致富历程,也是乡村治理体系和社会风气重塑的重要契机。在全社会各类资源的支持下,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三治”内容不断创新完善,带动不少贫困地区农民“精气神”焕然一新,使其脱贫致富有“干劲”,支持政府工作有“亲劲”,讲卫生、重诚信、爱名誉等新乡风文明正在兴起。

不过也要注意到,一些陈规陋习虽被暂时扭转,但并没有“断根”,还有群众因乡村陋习承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扰,亟待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口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成果不被陋习吞噬。

摘掉“穷帽子”,日子肯定越过越好,但有的恶习、陋俗不会因为人富了、日子好了就自然消失,反而可能变本加厉。有的地方赌博成风,越穷越赌、越赌越穷;有的家庭迷信风水,宁拜神鬼不信科学;有的乡村人不穷、房不破,但不讲卫生不重文明,污水横流、蚊蝇乱飞,污言秽语张口就来;还有人不讲孝道讲排场,对老人生前图利不赡养,死后厚葬“赚脸面”……

旧俗难破、陋习难改,有时不是因为它“对”,而是因为大家都在“错”。白事不大操大办就是不肖,没车没房就没有“乡村爱情”,“人情饭”越吃越火、“人情债”越欠越多……人人久苦于陈规陋习,但人人都言身不由己。

如今,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在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号角。此时,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推动乡村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既是新阶段乡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关乎脱贫攻坚成果长久巩固的关键内容之一。

摒弃陋习,需要来股“外力”,给大家找个“理由”。在一些村庄,村民组建的红白理事会已经发挥了作用,还需要更多的类似自治组织站出来,倡导新风,建立村规民约,道出老百姓心声,让每个人理直气壮地跳出“死要面子”的黑色螺旋。只有“人情债”轻了,“人情味”才能浓起来。

对于那些违背公序良俗,甚至触碰法律红线的陋习,政府也要敢于“硬碰硬”。有人自己住高楼、开好车,对老人不管不问;有人搞封建、拜邪教,不信科学信鬼神;有人赌博偷盗,诡辩“小打小闹不算事”;有人占公田公地,认为“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面对这些问题,基层政府要有敢于“得罪人”“管闲事”的勇气,旗帜鲜明地反对陈规陋习,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对违法犯罪行为重拳出击,警示何可为何不可为,树新风、明法规,匡正社会风气,为乡村社会治理划下红线。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有的风俗民约是千百年乡村文化的积淀,也是村民感情的寄托,移风易俗既要顺应社会发展,也不能忽视群众的合理诉求。要由易而难、从细到巨,切忌矫枉过正;要循序渐进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培养习惯,避免再出现“抢棺材”“砸棺材”等极端事件;要在润物细无声间,移恶俗、易陋习,树新风、展新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告别贫穷,走向小康,不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应该有精神上的充实,在破与立间,听民意、汇民智、正民行,让健康的文化产品走进农民心坎,丰富百姓生活、重塑乡村文化,让群众告别“精神贫穷”,才能更好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多推荐

【遴选素材积累】面试金句类备考:文化

2024-03-22 14:53

【遴选素材积累】背!人民日报发布的经典金句

2024-03-07 15:31

2023中央遴选备考,公文类文章写作技巧分享

2023-04-20 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