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教育部、卫生健康委等20个部门共同研究起草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现阶段国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基础标准。从国家层面建立量化标准、明确底线要求,这是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
二、【解读分析】
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每个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十三五以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取得的成果显而易见。大病保险、社会救助、养老保育服务等制度逐步建立,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数、广播电视综合垄断率等稳步提高,我们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基本平衡发展……一系列可见、可触摸的发展成果,增强了发展民生温度,增强了大众幸福指数。
保障和改善民生只进行时,未完成时。十四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把十四五规划的蓝图变成现实?检查各级政府的管理能力。本次发表的《标准》明确了现阶段各级政府必须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范围和基础标准,地方政府对现阶段基本民生重点保障什么保障什么程度进行了心理数量,有助于引导各地对照中央要求,调查缺陷,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推进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意义重大。
每年为辖区内65岁以上常住居民提供一次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价等服务,将25.3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的35岁以上常住居民中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由医疗服务体系免费提供……从本次发表的标准来看,9个方面、22种、80个服务项目涵盖幼儿所育、学习所得、劳动所得、医疗所得、养老所得等方面。每个项目都明确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和领导者。既有顶层设计的科学规划,又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推进执行的责任分工,为民生保障划定新要求,标记新方向,注入新动力。
一分部署,九分执行。制定标准只是第一步,能否实现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能否把好政策变成坚实的民生红利,重要的是努力工作,强有力地执行。其次,一方面要围绕国家标准,进一步细化服务事项,完善政策实施方案,确保各地基本公共服务真正落地,把最适合人民群众的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另一方面,国家标准只是下划线的要求,各地发展不均衡,财政承受能力不同,根据土地条件,实际完善本地区的配置,在全权复盖不泄漏项目的基础上,必须确保承诺一定会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