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全国罕见、长期不作为、大表面文章……4月16日,生态环境部集中通报山西、辽宁、安徽、江西、河南等8个省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语气严格,语言锐利,批评锐利,给当地生态环境问题敲响警钟,给更多地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警告。
二、【解读分析】
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的标题下,不难看出,个别地方环保问题的严重性触目惊心。在广西崇左,“污水集中收集率之低极为罕见”;在河南郑州、开封,“借引黄灌溉之机,进行‘人工造湖’之实”;在云南保山,“‘母亲河’东河沦为纳污河”;在湖南湘潭,“屡禁不止的码头污染屡禁不止”……从揭除治污弊病,到抓典型案例,再到强化后续管理,可以说,这次通报既是发现问题的“显微镜”,又是治理顽症的“手术刀”。
为什么环保常常“说得重要,喊得响亮,做得空挡”?对于这一点,在原因分析和责任分析中的表述可谓一针见血。有些地方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突出,有些地方没有形成推进防治工作的意识和行动,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的问题,有些地方工作敷衍了事,落实要求打折扣,有些地方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规划和部署不力,治污决心长期“吃力”。各种行为,都暴露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这就反映了执行不力、惩处不力的现象。
赞赏这份声明的措辞犀利,但最重要的还是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律保护生态环境。目前不能解决的,今后将更难解决,成本也将更高,而且将产生更严重的后果。越往生态环保上一步,越要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对于整改不力、弄虚作假的问题,要抓紧不放,严肃处理;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坚决不放过,决不姑息,坚决不放手,坚决不放手,坚决不放手,坚决不放手,决不放手。总之,无论何时何地,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凡是要追究的,都必须追查到底。
在污染防治中打好攻坚战,就是“得罪”人。但是这种“冒犯”,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子孙万代的利益,为了长远的发展。蓝蓝的云,绿绿的水,都不是假的。唯有敢于正视矛盾,敢于动真碰硬,咬紧牙关,才能真正地发现问题,抓住问题,解决问题,使中央环保督察组成为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