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同心上下协力坚定不移推动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建设
——在全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
(2020年3月13日)
2017年全市产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规划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近三年来,成都先后召开五次领导小组会议。第一次会议着眼高点定位系统谋划,提出了“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机制是保障”的总体思路。第二次会议着眼战略目标精准施策,鲜明提出以“人城产”逻辑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三次会议着眼创新发展培育竞争优势,提出了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转型要求。第四次会议着眼遵循规律科学作为,提出了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理念。第五次会议着眼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创新构建城市核心竞争优势,进一步鲜明了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的发展导向。
总体来看,14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初步成型、效应逐渐显现。一是规划引领更加科学。以构建“5+5+1”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明确产业功能区功能定位、空间范围、主导产业、细分领域,整合形成14个产业生态圈总体布局,持续优化功能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导则,为产业功能区提供了精准的规划引领和产业指引。二是功能配套更加完善。规划布局建设现代产业基础设施,新竣工标准厂房37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及园区配套住房400万平方米,以适应不同产业人群个性偏好为导向布局商业、教育、医疗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等692个项目,产业功能区承载能力和区域价值有效提升。三是要素集聚更加有力。坚持资金、人才、项目、政策向功能区倾斜,新引进重大项目411个、总投资6785.11亿元,分别占全市的91.9%和94.6%。集聚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超过1200家,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40名、顶尖团队14个。四是体制机制更加优化。健全完善“全市统筹+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三级工作推进机制,探索形成“管委会+专业公司”运营管理模式,推动政产学研用产业联盟建设、跨行政区产业功能区建设、产业生态圈市民生活圈协同布局等创新探索,产业功能区影响力和要素集成效应逐渐显现。
新冠肺炎疫情按下了经济运行的“暂停键”,疫情防控协作、人力资源共享、产业上下游协同、零配件适配等平衡被打破。重启“恢复键”,政府和企业都深切体会到产业生态圈稳定性和产业链配套同城化,是企业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事关生死存亡的关键环节,是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塑造比较优势的核心支撑。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考虑,都应疫后反思、化危为机、政企同心、上下协力,坚定不移推动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建设。
一、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广泛凝聚共建产业生态圈的合力
对城市而言,产业生态圈建设是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区域同质化竞争,构筑城市比较优势的战略选择。对企业而言,产业生态圈建设有利于通过头部企业带动、资源有效聚集、公共要素共享、产业协作共进,促进产业配套链、供应链、价值链紧密合作,形成行业性联盟和利益共同体,实现协作配套降成本、交叉融合拓市场、资源共享提能力的初心。这是事关城市长远发展、产业比较优势、企业竞争能力、产业链完整性的战略性问题。要坚持统筹兼顾、长短结合、政企联动,加快形成以要素资源集约集成、产业配套合作紧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全球市场供销便捷为竞争优势的区域经济新形态。
加强全市产业生态圈建设统筹。产业生态圈价值体现在战略引领和头部企业带动下,生产、服务、人才、技术、资金、物流等要素资源高效集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金融链交互增值,从而形成产业自行调节、资源有效聚集、科技人才交互、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成长的多维生态系统。要持续深化对产业生态圈核心要义的认识,既坚持全市“一盘棋”,又鼓励各地产业功能区以要素集聚和链环建设为重点在若干细分市场、细分领域培养比较优势。产业生态圈建设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及时发布《产业生态圈蓝皮书》,引导各地动态修订主导产业链全景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招商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把各方面动员起来,抓住机遇强链补链;各区(市)县和产业功能区管委会要针对产业细分领域统筹做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和招大引强工作;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作用,加强对产业全球化发展趋势、头部企业战略布局、科技创新最新方向和要素市场实时变化等战略研究,引导企业主动创新、加快协作,共同在科技变革和市场变化中抢占有利竞争位置,提高行业话语权、主动权。
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带动集成作用。产业生态圈由一个或若干个头部企业通过利益联结、关联配套而形成。要聚焦世界500强、行业500强、科技性创新型企业500强,招引与14个产业生态圈相关联的头部企业在成都设立亚太总部、中国区总部、全球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生产基地,用好政策资源、配套资源,激励头部企业发挥产业带动作用。要引导平台支撑型头部企业,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生产能力,携手圈内企业在全国范围协同配置资源要素,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业集聚力;引导创新引领型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以创新链合作拓展产业纵深,着力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引导规模集聚型企业,搭建供需交流交易平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区域协同配套,带动提升区域产业链基础能力。
大力推动要素资源集成共享。从产业生态圈建设视角来分析,产业规模越大、要素集聚力越强、交易成本越低、市场话语权越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为成都在全球集聚配置资源要素提供了战略契机。成渝两地产业相近,两地电子计算机产品产量占全球1/3,汽车整车产量占全国18%,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有着强大的吸附力,能够形成有世界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集群。要用好用足成都在新一线城市中人力资源可获取性强、稳定性好的比较优势,瞄准川渝两地百余名两院院士、200余万在校大学生等各类人才,制定产业生态圈专项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和招引政策,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和青年大学生人才在功能区创新创业。鼓励和引导产业基金、创投资本、风投基金投资产业生态圈建设,政府投资基金以跟投等方式给予支持,逐渐改善融资难环境、融资贵问题。信息、数据、技术、创意等新生产要素日渐成为企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增强新优势的基础保障。成都近年来数据中心、信息枢纽、科创中心等功能不断增强,先后获得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区、全国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试点示范,日益成为新生产要素汇集的首选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主阵地。要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加强试点示范综合集成、实践应用,让新生产要素更加开放便利,让更多企业共享功能、分享红利。
共同拓展运用全球资源全球市场。今年1—2月,成都进出口值逆势增长13.1%,充分彰显了开放型经济的巨大潜力和西部门户枢纽城市的比较优势。要深刻认识到:国际空港和国际铁路港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支撑,是运作全球资源全球市场的战略通道,是提升成都在全球城市经济体中位势能级的战略载体。要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供应链物流体系为目标,加快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渝地区是国家确定的四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节点。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行量接近全国的50%,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成都将加强与重庆合作,提高“一带一路”城市和国际客货运枢纽城市覆盖率,共建国际铁海联运大通道,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陆港主枢纽和空港主枢纽,进一步提升成都在向西向南、泛欧泛亚领域的开放平台优势。要以形成产业生态圈比较竞争优势为目标,从头部领军企业发展需求出发,优先布局供应链节点城市,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量身定做定制货机和班列。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增加,跨国企业从巩固市场份额和比较优势出发,纷纷调整全球创新资源和生产基地布局。成都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突出,生活宜居美誉度高。如果在国际战略通道能力建设、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国际贸易服务能力建设上能有大的突破,成都将迎来新一轮利用外资和提升产业结构机遇。因此要大力实施国际资源引入计划和本地企业走出去战略,支持功能区大力运用产业跨境供应链平台,主动为全球化企业提供柔性化的全球配送服务,吸引全球企业发展在蓉业务。坚持运贸港产城联动,持续增强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资源要素吸附能力,培育若干个以成都为中心、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协同配置资源要素的产业生态圈。
二、坚持环境和能力建设相衔接,加快形成产业功能区的竞争优势
产业功能区起步两年来,各地对产业功能区建设的认识逐渐统一,但动力不足、专业能力不足、集聚效应不足影响了经济组织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的变革转型。要从科创空间和产业社区建设起步,在专业化队伍和专业化管理上着力,加快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成势见效。
一是全面启动一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建设。核心区是产业功能区建设的起步区和示范区,是以科创空间为主体、生活空间为配套、生态功能为支撑的综合集成。科创空间既是产业基础能力和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承载区,也是未来产业生态功能和新市民生活空间的集中展示区,各类产业园区转型为产业功能区也必须依托科创空间集聚创新资源。科创空间从形态上可以是一座组群式的楼宇、一座院落式的庭院、一条极富人文特色的街区,从功能上可以是工程技术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平台,从商业模式上可以是科创服务业和小微企业孵化器,目的在于建立以潜在市场需求为牵引、以空间集约、功能复合、要素富集为优势,大力发展聚焦特定产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要素、新材料,为产业功能区企业聚势赋能,为制造业转型和新经济扩张提供持久动力。要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根据各产业功能区的主导产业定位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市场化运作的科创空间。鼓励园区和投资企业加强与德国、日本等全球领先的专业化设计公司的合作,加快完成核心区空间规划设计,构建符合精准产业定位的生产配套体系、生活服务体系、政务服务体系。强化核心区建设资金保障,今年中央增加的专项债券额度要主要用于科创空间建设和核心区建设。加快项目策划包装,支持社会资本全方位参与科创空间的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强化核心区建设用地保障,在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匹配上予以优先支持,鼓励老旧厂房、空闲房屋挖潜利用及自有存量土地再开发,加快推动区域用地规划调整,探索实行土地混合开发模式,降低核心区建设用地成本。
二是全面启动特色鲜明的新型产业社区建设。秉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城市新型社区”的理念,明确主导产业不同细分领域的社区级承载空间,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动静结合、独立成市的理念统筹生产圈和生活圈,规划布局生产空间、商业街区、生活社区和公共服务体系。要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围绕细分领域有侧重地植入货运专用通道、网络数据中心、分布式能源系统等生产性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产业社区精准集聚科研平台、投资企业和运营企业的比较优势。要聚焦社区人群需求偏好强化生活场景建设,合理布局商务休闲、文体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和绿道公园、街边绿地等生态场景,发展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布局一批集成服务管家、代办专员的社区服务站,将产业社区打造成为产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
三是全面提升产业政策的专业化水平。政策能不能落实、能不能见效关键在于能否因业施策、因园施策、因企施策,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精准化。要加强产业研究提高政策专业性,相关部门、各功能区要始终把准产业发展趋势、要素敏感度和发展痛点,着眼关键环节、公共平台、营商环境等方面精准制定产业政策。要强化政企互动提高政策可及性,各产业生态圈领导小组要与行业协会共同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课题研究,编制好14个主导产业的指导意见,66个功能区要吸纳园区企业意见建议,把握园区发展重点、发展阶段、发展路径以及集群特征,在细分领域制定精细化、可操作的产业政策和落实举措。要统筹协调提高政策协同性,梳理已有政策、用足国省政策,系统整合财政、金融、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确保政策前后连续、上下叠加、市县联动,最大化释放政策协同效应。
四是全面构建专业化的管理服务体系。近三年来,各级各部门聚焦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如双流区的“局区合一”的体制机制、都江堰市的“区街合一”人城产融合新路径、新津县的功能区数字化转型。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坚持政府主导,加快放权赋能,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建立政产学研用产业联盟扩大“朋友圈”。坚持市场主体,发布产业生态圈“机会清单”创造市场机会,设置产业功能区产业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推进片区综合开发盘活各类经营性资源,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功能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运营、管理,协同构建产业生态圈和市民生活圈。坚持专业运营,优化功能区“管委会+专业化运营公司”体制,功能区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招商服务等全部交给专业运营企业负责,引入城市园区运营商,着力提升产业功能区品牌营销、信息共享、商务服务等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三、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深入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活动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成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沉着冷静、精准施策,推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成都坚决贯彻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部署要求,从城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在全国率先启动有条件复工复产,先后出台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0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成全年目标任务33条政策措施,近期又分行分业出台具体措施,企业复工复产、社会健康运行有条不紊推进,经济社会活跃度持续上升,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全部复工。总体来看,社会各方面对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是肯定的。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受疫情冲击影响,各行各业稳产满产还面临诸多现实困难,经济社会发展和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还面临巨大压力。为此,市委及时决定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集中1~2个月时间动员党员干部深入企业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全面推动复工复产、稳产满产,努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已收集和推动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了企业欢迎,要持续深化、确保实效。
一要坚定必胜信心保持足够耐心,更加精细精准地统筹做好社会防控和专业防控。要把严防境外输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法细致做好各类入境人员的健康管理和服务保障。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压实社区和单位责任,加强公共服务场所和特殊场所防控,确保关键环节守得住、关键措施有成效,最大限度降低社会防控成本,降低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二要全力支持企业由复工复产转向稳产满产。要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服务,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协调增加国际货运航班,保证蓉欧铁路稳定开行,维护产业国际供应链畅通。要帮助企业获取更多金融政策资源支持,鼓励核心企业以预付款形式向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要着力发挥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作用,弥补政府部门专业能力不足的缺陷。要对重点企业量身定制奖励政策,鼓励承接新订单和产能转移。
三要积极稳妥推动各类服务业复工复市。要鼓励公共服务、文化旅游、餐饮服务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在落实行业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尽快正常营业,一方面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恢复社会信心激发市场需求。城管部门要宽容执法,允许餐饮零售商家有条件开展露天经营,尽快恢复市井气息。
四要主动化解复工复产复市中出现的各类矛盾纠纷。对房屋租赁、劳资关系、减租诉求等民事纠纷,因企业抢工赶工可能诱发的安全事故,因大量存储消毒产品容易引发的消防事故,要加强排查预警,讲究时机方式,采取多种手段及早化解,确保大局稳定和城市安全。各方面要从大局出发,切实防范本地区本领域风险隐患,共同应对危机造成的各种影响和损失。
五要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现实困难和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出台、调整分行业配套政策,限时解决好行业企业共性化需求。要发挥各区(市)县、市级服务专班、行业领导专班三级问题解决机制,全面落实“一对一”服务专员制度,解决企业个性化难题,以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更加贴心的服务帮助、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渡难关稳增长保驾护航。各领导专班要靠前指挥,及时研究、分类指导、推动解决区(市)县上报反映的突出问题共性问题,并及时反馈,不能让问题空转。
六要大力支持企业创造新产品新业态、应用新技术新模式。要推动企业在疫情倒逼下转型发展,大力支持开放应用新场景,拓展有效市场需求,为新经济发展赋能。要围绕智能生活、智能生产、智慧城市三个领域,发布一批具有引领性的新产品新业态,推出促进新经济形态与应用场景对接融合的政策措施,引领新一轮的新经济投资创业热潮。要策划推出一系列提振信心、聚集人气的展销展会、文化旅游、娱乐体育活动,利用公园绿道等创造新兴消费场景,推动线上线下消费互补共促,展示成都经济活力。
非常之时需要非常之策,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在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金融市场动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种挑战叠加的宏观环境下,我们要稳定经济社会秩序,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必须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更需要用非常之功”的重要指示精神,担当担责、科学作为,精准精细、落地落实,从复工复产、稳产满产、纾危解困抓起,向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和有区域带动力的产业功能区目标发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成都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