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不断加强中译外能力建设

华图教育 2021-04-12 10:21

一、【背景材料】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一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以该文化的广泛传播为前提,为了实现中国文化的广泛有效传播,国家翻译能力中的翻译外能力建设发挥了基本作用。

二、【解读分析】

如果说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文化软实力,那么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过程中,同样要考虑“为什么”“为谁”“谁来翻译”“怎样翻译”“怎样传递”等问题。

翻译什么?为了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对主题的选择可以更加开放。不仅响应了外国精英们通过四书五经了解中国古代智慧的呼声,也满足了普通大众对大众文化的偏好;既有国家政治话语的宏大叙述,又有平淡无奇但感人肺腑的小故事。可以由政府倡导,可以由民间推,也可以由象国作出回应。“狼图腾”在海外的成功,就是外国出版商在版权购买和翻译方面的成功。

翻译给谁?我们应该注重对需求市场和目标读者阅读特征的提前认知。同一本书,可以针对专业人士提供学术化的翻译,也可以针对一般人提供通俗化的翻译,而一本毫无目标的译本,可能在两类读者中都难以找到,最后只能躺在异国图书馆里无人问津。

由谁翻译?在母语或双语者之间进行翻译,往往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霍克斯译《红楼梦》,闵福德译《鹿鼎记》,葛浩文译《莫言》,蓝诗玲译《鲁迅》,刘宇昆译《三体》,成功地进入了其他国家的主流或大众阅读领域。中外合作更适合于包括国情国策在内的政治文本、新闻话语的外译:即中国译者对内容的把握不会被曲解,同时给母语译者以充分的叙事自由和表达方式。不过,优秀的汉学家和母语译者毕竟数量有限,中国人大量翻译作品也是事实。从长远来看,要解决“谁来翻译”问题,必须培养包括中国译者和未来汉学家在内的高端翻译人才,加强国家中译外能力建设。

如何翻译?当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还存在着很大的“认知偏差”时,归化翻译应该是培养读者阅读兴趣的主要策略。采用目标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在保证不误读中国核心价值观和政治立场的前提下,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尽管不少庞德“翻译”的唐诗误译或创作,但却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唐诗热。为了消除英语读者的阅读障碍,辜鸿铭在其翻译中大量采用了意译和归化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同时也应该给予优秀译者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怎样传递?译文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最终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应该多与熟悉本国通信渠道和宣传策略的目标语国家出版发行销售机构合作。对于大部分翻译作品,印刷媒介仍然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可以及时将商业成功的翻译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辅以周边产品,在市场和社交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形成组合效应。与此同时,发挥海内外研究机构的独特作用,对译作及其衍生产品进行受众满意度调查,及时向前端环节反馈来自传播渠道和接受群体的声音,不断改善对外传播过程和效果。

更多推荐

【遴选素材积累】面试金句类备考:文化

2024-03-22 14:53

【遴选素材积累】背!人民日报发布的经典金句

2024-03-07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