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 “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华图教育 2021-03-24 11:15

一、【解读分析】

民族必须复兴,乡村必须振兴。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摆脱贫困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中心的历史转移。习总书记在全国消除贫困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全党工作的关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

二、【背景材料】

在扶贫开发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就必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三农”工作的一个历史性转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无论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体制机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汇聚更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高质量发展,让农民富起来。

解决好“三农”领域最突出的城乡差距和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差距问题。城市和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公共事业等方面的差距较大,而地区差距更大。为此,乡村振兴应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构建工农互动、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新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升级版。以农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目标要求,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动力,以促进农村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为重点,以提高广大农民综合素质为根本,是对"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的拓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三农”历史转移,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夯实“工业强基”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所在,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乡村振兴就不可能实现。为此,要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产业振兴,培育农村发展新功能,加快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能够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为“生态宜居”提供保障。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使乡村自然资本加速增值,就必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健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度,加快乡村生态振兴步伐。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要解决好农村污水、垃圾、空气污染、噪声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加强对重金属污染耕地的防治与修复,加强流域环境与近岸海域的综合治理。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把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形成“乡风文明”的精神风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促进文明乡风、家风、朴风的形成。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培养、制度保障,创新转化、创新发展,继承与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达到“治理有效”的综合效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巩固基层基础,健全现代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着力抓实抓细抓出成效,突出政治功能,提高组织力,加快构建以党组织为主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农村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增强农村法治意识,强化法律权威,提高农村德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

把“富裕起来”这一优质目标锁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民生,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化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康乡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继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多推荐

【遴选热点】人民网三评“蹭流量”之一:丧失底线,败坏风气

2024-03-25 16:40

2024四川省直遴选和选调公务员考哪些内容?

2024-02-28 16:45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2021-04-23 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