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让全国贫困人口分享发展成果,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扶贫移交的“中国答卷”,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二、【解读分析】
消除贫困首先是一个发展问题。改革开放后,中国将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启动了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消除贫困也是如何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消除贫困是促进均衡发展的重要命题。
反贫困斗争的全面胜利,不仅得益于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也调动了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建立了援助机制,增加了财政转移支付,实施了产业支持和社会援助政策,努力克服贫困人口在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的地区、群体和个人劣势。另一方面,在扶贫过程中,要坚持以发展为导向的扶贫政策,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充分挖掘当地优势,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把穷人的思想观念放在前面,先帮助穷人,让他们暖起来行动。脱贫攻坚实现了党和政府帮助与贫困人口积极参与的有机结合。
要脱贫,精准是最重要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部署精准扶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锚定,着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这些极度贫困地区天生缺乏资源禀赋。如果有限的扶持资金和政策泛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将极难脱贫。为此,我们坚持精准扶贫战略,精细管理扶贫目标,精准配置扶贫资源,精准支持扶贫目标。由于村、户、人、贫困原因、贫困类型等原因,措施有效,真正起到了根除贫困、提高扶贫效率的作用。
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是战胜贫困的重要保证。党中央要求五级书记重视扶贫,中央的统筹安排能够落到实处,相关政策能够落实到具体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群众,依靠全国上下建立的强大组织体系。脱贫不仅取得了消除贫困的实际效果,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考验和锻炼了各级组织的动员能力,极大地巩固和发展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面对未来,绝对贫困作为一个群体和地区在中国是不会存在的,但个人偶尔的困难和相对贫困还是有可能发生的。在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后,相关工作要向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需求的目标推进,建立防止贫困人口再次脱贫的机制,增强中西部地区发展能力,切实做好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与农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