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前不久发布了第六届中国工业奖,一个是中材国际,中国建材的子公司。经过50多年的奋斗,开发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日产1.4万吨水泥生产线,使关键设备实现了从成套进口到全线出口的突破。另一个是TISCO的精密皮带。经过700多次故障、170多次设备问题和450多次工艺问题的克服,从4万多种排列组合中找出了一个生产“手撕钢”的成功方案。
二、【解读分析】
自主创新的坚持给两家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回报:中材国际开发的先进生产线,降低生产成本50%以上;TISCO制造的“手撕钢”高端产品市场份额迅速上升至70%。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从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转化成果到实现大规模生产、开拓市场,往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意志的磨砺。但是,只要企业锚定目标,不断努力,就有可能成为忠实的妻子,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企业是市场的细胞,是创新的主体。推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关键是提升每一个企业的创新实力,引导更多企业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在具有产业优势的地区集中培育,创造更多的独特技能。这不仅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构建新型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工业体系独立完整,工业门类齐全,产业规模和配套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5G、高铁、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从跑向跑、领先的飞跃。但是,在一些前沿领域、先进技术和高端产品上,中国制造业仍存在基础薄弱、水平低下等问题,相关企业的R&D和生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国际市场日益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加速调整,凸显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坚持自主创新,解决“瓶颈”问题,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释放出更强大的能量。
在看到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宝贵的机遇。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孕育而生,中国科技创新日益活跃。R&D人才总量居世界第一,R&D投资总量居世界第二,为企业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人才基础。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和加速的消费升级也为许多龙头企业提供了许多机遇。立足于强大的国内市场,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目标,以创新驱动、优质供给引领和创造新的需求,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回顾行业奖项的名单,不难发现,无论是研发汽车齿轮和超导材料,还是制造航空发射器和数控机床,很多企业成为行业领袖的关键在于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懈的创新获得更强的核心竞争力。预计会有更多的工业企业顺势而为,发展更多的家政技能和独特技能,从而拓宽企业发展空间,为制造业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