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2月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材指南》和《中小学革命传统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小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课程的部署作出了安排,强调以识字为主,系统规划,强调语文、历史、道德和法治(思想政治),侧重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有机等学科。
二、【解读分析】
没有认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就不可能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国丰富的文化软实力来源。对于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ClydeKluckhohn)的解释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是思维、情感和信仰的方式,也是历史的沉淀。这些人文主义符号,如民族的、情感的、信仰的、历史的修辞表达,最能引起人们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共鸣。文化身份是情感身份、民族身份和价值身份的抽象表现,而情感身份、民族身份和价值身份则是文化身份在个体或群体层面上的表现。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信,是关系国家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的重大问题。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使中华文化焕发出永恒的魅力和时代风采。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我们走自己的路,拥有无比广阔的舞台,拥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拥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这是中国人民应有的信念,也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信念。”
长树之人,必固其根。应始终坚持中华文化的立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地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博采众长。继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基因,保证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在世界各文化思潮的碰撞与激荡中,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从历史与现实来看,一个被遗弃或背叛的民族,不仅不能发展,更有可能上演历史悲剧。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不是文化保守,更不是自我封闭,而是更好地兼收并蓄,更好地“不忘初心,向外学习,面向未来”,学习要学,创新要学。党的十九大提出:“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还要宽广的胸怀。”要从不同文明中寻找智慧,汲取营养,坚持在“各得其美”的前提下,共商共建人类社会的“美与共”,实现天下大同。
我们要坚持创新转化,创新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创新转化是指对具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形式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激活其活力;创新发展则是指对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完善,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从内涵上看,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当代价值,从形式上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转换和创新,利用新时代赋予的表现形式,延续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强大基因,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当前,各种智能技术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为人类的生存和想象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地不网”的虚拟时代。加快科技领域的振兴,促进科技创新转化和创新发展,持续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解决“国之重器在我手中”问题,坚定创新自信,建设科技强国。强化基础研究,切实增强中国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国际文化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