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关键在于畅通经济周期”,“要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体系,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水平,使建设超大型国内市场成为可持续的历史进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突破瓶颈,填补短板,渗透生产、流通、流通、消费环节,形成更高层次的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率”。需求侧管理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做好加强需求侧管理工作,首先要充分把握和深刻理解需求侧管理的新内涵和新特点。
二、【解读分析】
构建以国内流通为主体、国内外双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是战略选择,也是长期战略任务,这决定了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加强需求侧管理的长期性。需要注意的是,与以往的需求侧管理不同,它旨在通过短期的总体政策刺激,快速调整总需求,平稳经济波动。新发展模式建设中需求侧管理的长期加强体现在: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长期战略部署,而不是反周期调整,以解决短期经济过热或需求疲软的权宜之计。这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积极选择,是应对国际环境复杂变化的战略调整,是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着力解决中长期系统性问题、努力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的内在要求。
加快建设新的发展模式,是关系到我国整体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从全局出发,准确把握,积极推进。要渗透到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方面,也要打破阻碍生产要素市场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和制度障碍;不仅要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持体系,还要积极促进内外需求、进出口、引进外资和外商投资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全面促进消费,还要扩大投资空间。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加强需求侧管理,涉及到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需求传导机制、形成供需对接机制等一系列内容。要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合理引导消费、储蓄和投资,这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此外,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势头疲软,中国对外贸易、跨境投资和国际技术合作受到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严重挑战。从全球和战略的角度来看,加强需求侧管理有利于建立强大的国内市场,平滑经济周期,这是应对挑战和压力的关键。
需求侧管理(DSM)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旨在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满足国内各种市场主体的需求,充分释放需求的活力和潜力,促进需求和消费的升级,形成供需良性互动。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系统思维,正确处理供求关系、生产、流通、流通、消费关系、国内流通与国际流通关系、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利益关系。鉴于结构性问题限制了内需潜力的释放,必须进行系统的战略部署。要利用好短期宏观政策工具,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更加注重完善制度和机制,从制度建设层面促进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形成。要通过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和释放政策红利等具体措施,有效刺激和引导消费、储蓄和投资,突破抑制需求的障碍,释放内需潜力。
根据中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提出了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在构建新的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需求侧管理的目标、环境、重点、方法和手段是动态的、时间敏感的。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对需求侧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不断给需求侧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需求侧管理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实施效果,并在适当的时候不断优化和调整。要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中了解和把握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科学适应变化,趋利避害;科学地实时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更加注重对接动态需求,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实时调整需求侧管理的目标、方向和方法,形成更高层次的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
新的发展模式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强需求侧管理是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应对的战略举措,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可以说,需求侧管理的范围既包括国内需求,也包括国际需求,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满足需求的供给包括国内供给和国际供给;影响需求侧管理的因素包括国内环境和国内市场因素,以及国际环境和国际市场因素。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来越大,需求侧管理将在更高的开放水平上进行。要协调国内国际形势,利用好国内国际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向流通,努力使中国为世界各国创造更丰富、更有利、更便利的投资机会和商业环境,使中国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成为世界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