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遴选备考> 备考详情

【中央遴选政策理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华图教育 2021-02-23 17:56

一、【背景材料】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提出:“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二、【解读分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几代中国人培育和发展了独特而深厚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继续生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苦难之后变得越来越失意,越来越勇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富的文化滋养。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民族如果抛弃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就很难站在世界民族的前列。

赋予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适合调节社会关系、激励人们向善的传统文化内容,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时代条件,赋予它新的含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启蒙思想、道德观念等。这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变旧为新、与时俱进、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示,也可以为治国提供有益的参考。再比如,尊德为善、孝、忠、礼、诚、耻等观念反映了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对中国人的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要提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提取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华,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适应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创新表达。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应努力创新表现形式,以人们喜欢看到和听到的形式普及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通过文学、艺术、音乐、电影、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种机构,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有效地吸引和感染群众,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将增强人们的参与感、认同感和成就感,创造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比如,面向基层、面向大众,深入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礼仪教育,挖掘整理家训,开展全民攒钱、提德等文化活动,让人民在实践中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更多推荐

【体制杂谈】体制内这十个部门千万不要去!

2024-01-02 15:12

远在天边的遴选和近在咫尺的提拔,到底该选哪一个

2023-11-15 17:53

【遴选备考】在全市计生协改革工作座谈会山的讲话

2021-01-31 00:39